【實地參訪】碼頭人的村落與創生:走入港口旁的太白社區|心得記錄

Peggie
14 min readJan 29, 2024

--

▌前言

最近參與一場由基隆市「碼頭觀光協進會」團隊與「財團法人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辦理的「碼頭人的村落與創生」活動。主辦單位鼓勵參與者了解太白社區,並體驗過去港口人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宣傳活動文宣

在服務設計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進行「探索」階段,積極與當地居民或是工作者進行討論與互動,從而深入觀察社區的現狀與當地產業的發展;接著,我們進入「創造」的步驟,進入提案發想的環節。

雙鑽石設計流程 The Double Diamond framework, Nessler, 2018

▌走讀活動開始前的小活動

➊ 自我介紹:主辦單位安排抽數字的活動,透過隨機抽取數字,讓每個參與者找到三位數字比自己大或小的夥伴,讓大家更認識彼此。

➋ 選卡:選擇一張代表自己個性或興趣的角色卡,讓組員在短時間內能夠更深入的了解。

➌ 山崎亮《社區設計》介紹:我們要一個「一百萬人來一次的島」,還是「一萬人來一百次的島」?

▌關於基隆市中山區太白社區

基隆市中山區太白社區位於基隆港附近,昔日因散裝貨輪而繁極一時,許多居民紛紛在碼頭找到維持生計的方法。然而,隨著港口逐漸沒落,社區逐漸失去光彩、年輕人紛紛離開,導致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直到近年來,社區工作者與當地居民組織的共同努力下,他們開始推動碼頭生活文化,結合當地特色景點進行創生工作,期望能夠再次激發地區活力,重振社區的生機。

碼頭人村落與創生開場!
走訪太白社區!左起為詢問社區的太陽能裝置、參訪實際情況,以及認識彼此的環節

▌活動流程:太白社區走讀

以下為結合景觀與人文特色所規劃的走讀路線:

  1. 白米甕砲台與觀測所導覽 + 協和火力發電廠的三根煙囪 Travel Baimiweng Fort(Holland Castle)
  2. 重現碼頭文化特色:「碼頭報飯館」!Have a local Dock lunch at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
  3. 人情味環繞的白米甕月老休閒園區 Have Tea time at Yue-Lao Leisure Park.
  4. 聽阿公說碼頭故事!Listen to grandpa’s stories about the dock!
活動剪影

白米甕砲台與觀測所導覽 + 協和火力發電廠的三根煙囪 Travel Baimiweng Fort(Holland Castle)

自古以來,基隆係為戰略要地,其優越的港灣條件與周邊豐富的天然資源吸引了眾多敵寇的注意,當時為了抵禦潛在威脅,因此興建許多砲台作為防禦之使用。

白米甕的的建立可追溯至 1904 年,當時為應對日俄戰爭而興建。這座砲台巧妙地坐落在險要之處,攻擊視野可所謂一覽無遺,故成為日治時期基隆外港海域的重要防線。該地區擁有營區、廁所、營舍、彈藥庫、砲盤區等設施,這些建築結構至今保存完好,見證著歷史的變遷。

白米甕砲台之名稱源自一個神祕的洞窟,傳說中每天會產生源源不絕的白米,產量剛好是一個「甕」的單位,因此得名「白米甕」;另一種說法是「白米甕」為一處古地名,現稱「太白莊」,在清朝時期的文獻中有相應的地名記載。雖然過去有人稱這一帶為「荷蘭城」,但歷史記載顯示並非大型堡壘,可能只是小型崗哨。

砲台區內保存當時的建築結構,包括日式營舍、彈藥庫等。而砲台區的解說與導覽主要是由在地文史團隊負責,讓大家能夠深入了解過去的歷史。外木山旁邊的三根大煙囱是「協和火力電廠」,導覽員說實際上是四根,由於文化習俗避諱提及「四」的關係,因此有兩根被包裹在一起,故看起來只有三根。此外,營舍旁有獨立使用的蓄水井與濾水池,亦有一蒙古包式的廁所,現已作為解說與導覽之使用。

左起白米甕砲台、三根大煙囱以及白米甕炮台的解說空間

重現碼頭文化特色:「碼頭報飯館」!Have a local Dock lunch at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

圖片來源:碼頭報飯館

位於基隆港西岸的太白里,有 60% 的的居民都曾在碼頭工作過,年輕的歲月奉獻給碼頭,因此記憶中的「碼頭報飯」乘載許多歲月的皺摺與溫度。

當時並沒有便當的概念,碼頭工人班長會事先登記每班需用餐的人數,到了用餐時間,班長就會用扁擔將熱騰騰的一桶桶大鍋飯、大鍋菜、大鍋湯挑到碼頭工人的工作地點,而工人們便以「大碗公」就地享用美食。這種貼心的碼頭報飯做法,不僅是一項日常瑣事,更是凝聚社區居民的象徵,成為當地居民共同的回憶。即使時光流轉,碼頭報飯的情景仍然深植於居民心中,成為地區獨有的文化記憶。

碼頭報飯菜色多以瓜仔肉或蒜仔肉,焢肉筍絲為主偶爾也會配上鯊魚炒大蒜!湯品通常以大骨湯為主,不過當天我們喝到的是老闆烹煮的魚湯,肉質鮮美,十分香甜。

碼頭報飯館與老闆

人情味環繞的 #白米甕月老休閒園區 Have Tea time at Yue-Lao Leisure Park.

月老休閒園區所供奉的月老來自南投日月潭的島上。當時 921 地震導致島上的月老廟倒塌,後來一對夫婦在南投附近訪友時,繞道至日月潭順遊,後來他們得知月老在夢中顯靈,向日月潭的耆老託夢。

於是,便在因緣際會下,這對夫婦決定將月老帶回基隆市太白莊供奉、成立了月老休閒園區。根據園區的負責人所言,月老在此地相當靈驗,更結緣了無數情侶,此外月老廟座落的位置享有宜人的山景,讓人在祈福的同時,也能沉浸在美景之中。

月老園區

聽阿公說碼頭故事!Listen to grandpa’s stories about the dock!

張英雄與洪榮先生曾擔任碼頭工人,他們決定將陪伴一生的碼頭工具鉤子捐贈給太白社區,以便妥善保存,不僅讓大家聽到更多有關碼頭的故事,還能聽到他們分享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碼頭工作的甘苦談。

聽阿公說碼頭故事!

▌發想環節:我在太白開店了!

在走讀活動結束後,我們回到一開始的社區教室,以組為單位,大家熱切地展開討論,並分享彼此在活動中的各種發現與收穫。有人分享了在太白社區看到的取水口與沉澱池的外觀設計有人談論到過去居民生活在港口附近的可能用餐習慣,也有人注意到阿公口中那些美軍投遞「即期物資」的回憶

計畫發表環節

同時,我們也討論到由於地勢顛簸,在地長輩行走時可能遇到的挑戰與困難,透過不停的腦力激盪,大家分享一些在走訪過程中觀察到的洞察,結合設計思考的「探索」與「創造」階段,並嘗試提出建議與提案。

大家在 sildo 上面的創意發想

以下將說明我們最終的提案內容:

米國拾物所概念發想情境(使用 Myedit 生成的圖片)

📍店名:米國拾物所📍

  1. 主題:米國拾物所是一家以過期物資、歷史回憶與實境解密為主題的冰店,結合美軍援助的故事,讓顧客沉浸品嘗甜品與歷史時光的交錯之中。
  2. 地點:太白社區取水口至沉澱池路徑之間。
  3. 為什麼想開這間店:透過阿公口中的故事,我們期望讓每一位顧客都能在「米國拾物所」中,體驗在冰店吃到自己尋寶到的料理。我們認為這會是一種「體驗式餐飲」,讓民眾在口中品嚐到歷史的滋味,獲得驚喜與樂趣。
  4. 目標客群:「米國拾物所」歡迎親子與在地居民,希望成為家庭及社區的共同回憶。
  5. 本店賣點:結合在地人過往的生活記憶,每一杯飲品都是一段故事,每一口冰品都是一種情感的連結。店內的實境解密活動將帶領大家穿越時空,沉浸在美軍文化的世界。
  6. 發想過程:在發想這家坐落在基隆太白社區的冰店時,我們將設計思考的步驟納入考量,以便聚焦在「港口人情味」、「歷史文化」等元素上。最後,我們決定要融入社區獨有的歷史情感,將美軍頭地物資進到海裡的過去回憶納入開店概念。
  7. 店內設計:為突顯這段歷史,以展示當時窮苦人家拾起物資的故事。牆上懸掛當年的老照片、報紙剪報,以及一些美軍當年投遞的過期物資的包裝,勾勒出那個時代的生活面貌。
  8. 店內擺設:進入「米國拾物所」會看到一個擺滿了美軍當年投遞進水中的各種物品的區域,如罐頭、食品包裝、醫療用品等。由於該些物品在當地居民眼中並非廢物,而是一段充滿感激的回憶。
  9. 店內商品與服務:「米國拾物所」常會舉辦實境解密的活動,邀請歷史學者、老兵或者專業解密者分享有關這些物品的故事;冰店師傅是當地的一位歷史愛好者,他將冰店的氛圍與各種食材巧妙結合,推出一系列以當地歷史為靈感的特色冰品,例如「蝦冰蟹醬港灣雪花冰」與「煙硝絮語的砲台剉冰」等
發想的冰店 (使用 Myedit 生成的圖片)

在發想的過程中,我和組員一再交流,詢問彼此對當天活動中的哪一個片段或場景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分享我對「美軍物資」這一部分的印象,因為這讓我聯想到電影佐賀的超級阿嬤中的一個場景。

在那部電影裡,阿嬤正在河邊撈起從上游市場流下來的菜葉,心情愉快地回家。她腰間綁著一根繩子,拖著一塊磁鐵,而一路上一些鐵釘和鐵片正不約而同地被吸附到磁鐵上,畫面展現不同時空的生活巧思,以及巧妙利用周遭資源的智慧。

《佐賀的超級阿嬤》(佐賀のがばいばあちゃん)

阿嬤常充滿笑意地說道:「晚上有野菜雜炊可以吃,是河濱免費超商送來的!」這句話不僅帶出當地居民的生活智慧的敬佩,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了在艱難環境中,人們是如何透過創意與努力創造溫情的生活。

在太白社區感受到早期居民撿拾美軍物資的情景,無疑與我在電影《佐賀的超級阿嬤》中所看到的場景不謀而合。我認為這種對於生活資源的巧妙運用,以及在困境中找到生存的創意,都是引人深思的主題,也是我很喜歡的小細節。

在討論開店問題的時候,要考慮的核心是使用者需要什麼?是否能讓使用者更加便利?有哪些利害關係人?儘管因為時間的關係,無法藉由提案進一步與利害關係人深入訪談,再次進行場域的觀察,或是發放問卷等,後續將資料進行統整歸納,以及收斂與分析的步驟,但我覺得透過初步的場地走讀,讓我能接觸到從港口周遭的現狀,引導我挖掘更多社區設計的面項。

傳統上,我們可能著重於設計思考的策略,強調問題定義、洞察力、創意解決方案等,但在進行太白社區商店發想時,我想主辦單位是更加注重實際行動的,強調在真實世界中進行的設計實踐,換言之,需要更多來自人文社會領域的實務經驗,強化對於社會問題的理解。

透過服務交換構成的連帶經濟,往往創造許多經濟機會,同時也打開了彼此生活世界的視野,使得社區從彼此對立轉向共同對話。在這種以「對話」與「連結」為核心的社區設計中,傳統由專家主導、提出最佳解決方案的方式已經不夠,必須納入社區中多元的利害關係人觀點,更能反映社區的多元性,促使各方在共同目標下攜手合作,實現更具可持續性與社會共融性的發展。

▌為什麼會開始想要認識在地?

說到為什麼會會開始想要接觸地方、想要親自踏查家鄉、拍攝文物史蹟、認識在地的小店、訪談關鍵人物?我想真正體認到這件事是源自於大學期間,每天接觸國際時事、接觸到交換學生,也曾因體驗比利時市中心的 Virtual Tour 而看到嚮往已久的 Manneken Pis (尿尿小童)

從那刻開始,我深刻體會到國際交流的起點,源自於對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與高度重視:唯有當我們對自己居住的土地有足夠的認識,才能在跨越國界的對話中更充分地表達獨特性及價值觀。探索本土文化的過程是一場深入挖掘的旅程,除了表面上的風土人情或是傳統元素之外,更多時候是必須沉浸在時光的迴廊裡,深入了解地方的歷史、宗教、社區、教育甚至是壁畫,透過實地走訪的方式,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當地的演變與脈絡,同時也使我們能夠以更深層次的視角來理解自身所處的環境。

延續對在地文化的體悟,期許自己能善用各種知識、研究方法、經驗與技能接觸不同的在地議題。儘管有時候也會面臨無助或是挫折的情緒,但更多時候我都是被環抱在喜悅中,看到許多人默默地耕耘在自己的鄉土付出,他們始終不間斷地為土地奉獻著心力,彷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譜寫著故事,也許就是這樣的情懷,即便隨著時光的流逝,讓我依舊保有著無窮的好奇心,不斷受到這股凝聚力的推動,像是一股溫暖的潮流,滋潤著我,讓我不斷地收穫每一份感動

▌結語

在這次的走讀活動中,透過尾聲的商店發想,我認為這不僅是一次令人難忘的走讀體驗,更是一個創意思考的場域。「開一家商店」的概念不僅讓我們回顧了整天的社區巡禮,也讓我們透過與當地居民的互動,發現各種有趣的故事與特色。

#我在太白開店了
#太白莊

▌附錄一:基隆市碼頭文化觀光協進會

協進會成立於 2023 年 7 月,身為台商的理事長郭美華,有感太白莊 60 %的居民都是碼頭工人退休,早期基隆碼頭全盛時期莊內非常熱鬧,但隨著基隆港的沒落,太白莊也喪失了早年的風采活力,決定回國隨即投入社區工作。透過當地的白米甕炮台與基隆燈塔的方式,推廣「一塔一村一砲台」旅遊路線,以遊戲化的人文體驗吸引不同族群,成為吸引遊客與居民的休憩之地。

▌附錄二:財團法人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

成立於 1993 年,基金會致力於推動媒體識讀與媒體近用能力,讓公民理解媒體對行為認知、社群連結、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等面向所扮演的角色,並鼓勵公民近用媒體(access to media),落實公民傳播權理念,希望在持續創新的媒體生態中,讓每個人擁有選擇、識讀與運用資訊的傳播能力。

--

--

Peggie

Culture | Sustainability | Study notes | All you need now is little imag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