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斷層線》讀書筆記

金融危機就像地震,源頭恰似一條條斷層,只要這些斷層沒有消失,金融危機就會一直發生

Peggie
Oct 8, 2022
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書籍摘要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Govinda Rajan)為 2003–2006 年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首席經濟學家,他用斷層線(fault line)形容金融危機的來源,認為現今社會有三組斷層線,仍就錯綜複雜地存在於金融體系:包含政治壓力、國際貿易失衡,以及金融體系差異。

Photo by Adeolu Eletu and Blogging Guide on Unsplash

▌什麼是斷層線?

作者用「斷層線(fault lines)」來比喻全球經濟出現的問題,原先斷層線是表示地球表面斷裂的地方、地殼板塊在此接觸,並於附近累積巨大的壓力。在書本中,透過許多歷史背景、敘述文字來還原全球總體經濟及金融環境的注目焦點

內文中多數例子為美國,也有描述臺灣、印度、日本、德國的情況(一開始蠻驚訝作者會提到臺灣,後來對其生長背景有更多瞭解後發現,由於父親工作的緣故,讓他從小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跑跳,從而塑造有別一般小孩的世界觀)。是以,內容說明了政府、經濟成長體、政治、財政、教育等層面所帶來的影響。

▌出口帶動成長與管理式資本主義

其實這本書的寫作使用不少專有名詞做描述,而非簡易通俗的口吻,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需要邊查詢一些專有名詞的涵義,邊牢記這些詞彙在金融事件的應用,我覺得是一種基礎融合進階程度,並強化學習記憶的機會(只是會花不少時間哈哈哈)。

在「靠出口促進經濟成長」的章節中,作者說因為自己小時候住在歐洲、習慣歐洲的多樣化選擇(市場開放),回到印度之後驚覺購買物品的選擇很少,尤其是當時印度政府限制生產的「麵包」,被認為是限制性「非必要」消費性產品,還必須用討好的方式,換得商店老闆試圖藏起來的存貨;另外一個故事是「買車」,由於政府實施高關稅,所以外國車的價格實在讓人卻步,最終父親只買了一輛機車作為代步工具,為此形成他們家極少旅遊的狀況。

「政府希望抑制消費,鼓勵儲蓄,一般家庭也存了很多錢,但是這也帶來始料未及的後果。」(p.84)

▌為什麼房貸會失控?

通常在閱讀一篇文章或是書籍段落的時候,我會從「摘要」或是「簡介」開始掃描,力求在最一開始抓到重點,然後進入「引言」的部分,尋找「摘要」的不足之處,並試圖了解作者的寫作架構與論點,釐清撰文的敘述方式。我覺得這本書的大綱很特別,可以看的出來作者是用時間軸的做法列點與歸類,但段落名稱的陳述似乎又沒有那麼直接,有一種蜻蜓點水、點到為止的感覺,耐人尋味。

作者談到金融危機時的房貸問題,以「當金錢至上」作為此篇的標題,起初會讓人摸不著頭緒,但還是可以很明確地抓到幾個重點,「金錢」、「至上」等關鍵字。再者,第一個小標為「錢一點都不臭」,接續為「房屋仲介商與失誤」— 看到這個小標,終於感受到進入主題了,哈哈哈。

根據 Atif Mian, Amir Sufi 與 Francesco Trebbi 的研究,他們發現在 2002~2007 年這段期間,國會通過許多有利房市的法案,促成借款人信用較差的貸款,俗稱次級貸款(subprime mortgage)的擴張,間接導致日後的金融海嘯。

次級房貸業者(例如新世紀金融企業)將房貸債權證券化後,出售給商業銀行或華爾街金融機構,券商再包裝其他衍生性金融商品,從而將各種擔保債權憑證(CDO)賣給追求高利的投資人,包括基金、銀行業、保險業。除此之外,加上國際信評機構給予這類債券很好的信用評級,誘導全球投資人瘋狂搶購,形成了信用市場過度膨脹的情況。

言盡於此,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難道說沒有人關心信貸品質嗎?沒有人對新世紀承攬高風險的房貸案件有疑慮嗎?書中表示,投資銀行的確是有點在乎,然而為了出售這些房貸,他們必須將房貸達到自家所認可的信用標準,進而違背了客戶守則。

有人將這種事情的發生歸咎於人性的貪婪,作者認為「自我利益,正是所有保持距離金融體系交易的驅動力」。我覺得這並非單一事件或行為,而是眾多問題攪和在一起的結局,就像是滾雪球帶來的速度與刺激一樣,讓危機穿透了非理性的境界,最終走向毀滅與失控之路。

▌金融危機過後

這本書提及許多金融監理的問題與學術界的看法,也在文末說明全球金融監理的願景。

那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政府到底做了什麼是改變金融市場監理?如何從不同產業挽救金融危機?這些政策或是紓困計畫真的有用嗎?這點一直是我蠻好奇的。以下將說明美國監理制度改革的重點(參考文獻 1 和 2):

  1. 金融監理體系存在監理漏洞
  2. 具系統重要性之金融機構未嚴格監理
  3. 金融監理忽略系統風險

2010 年 7 月 21 日,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陶德-法蘭克華爾街改造與消費者保護法案」(Dodd- Frank Act),此法案的出現是為了有效解決金融監理制度的問題,並避免未來金融危機再次發生,並擴及到不同產業,甚至是全世界都受到影響。簡單來說,該法案為 1930 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金融改革,目的為將存在風險的非銀行機構,執行更加嚴格的審查監管,並對於衍生商品交易進行改革。

▌結語

自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雖然經過許多紓困與法案的推行,體系發生不少變化,但那些所謂的金融斷層線是否已經消失了?什麼時候可能再次觸發危機?這學期在一堂課上,教授講述許多金融監理政策,並提醒我們,這些制度其實也被應用於國內的相關規範或產業中。

▌參考文獻

  1. 林男錡,金融風暴對美國金融監理制度及重要監理法令之影響,中央銀行赴美國考察報告,100 年 2 月 1 日,網址:file:///C:/Users/Owner/Downloads/C09904033.pdf.(最後瀏覽日:2022 年10 月 8 日)
  2. 謝人俊,〈美國金融監理制度改革方案〉,收錄於《全球金融危機專輯(增訂版)》,台北:中央銀行,第 147–163 頁。

--

--

Peggie

Culture | Sustainability | Study notes | All you need now is little imag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