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課程】台日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 — 走訪烏來三峽與坪林|心得記錄①

Peggie
Jan 2, 2021

--

▌前言

去年暑假(2020/9/7–9/15)參與到政治系所開設的「台日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課程」,透過實地參訪、社區互動與導覽手作的方式,讓我們能和當地的居民、店家進行交流,從中看到在地問題、了解社區面對人口影響地域發展的困境,也嘗試提出改善方案。

圖片來源:社會實踐辦公室

▌課程內容

規劃是參考日本地方創生的加賀案例(日本大學生學術調查營隊活動「Puls Kaga」),除了學校政治系湯京平教授之外,也邀請到日本三島由樹教授、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社長張仰賢與原粹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陳誼誠兩位社企經營者擔任業師,以英文為主,日文、中文為輔助的授課形式(還有即席中日翻譯),提供過去的學生所執行之案例與想法,藉此作為思考方向。

透過走訪新店溪、大漢溪流域烏來、坪林、三峽、大溪等四個上游聚落,而其中新店溪流域的兩個聚落因位處於水源區關係,成為開發受限地區,雖然是台灣有名的觀光景點,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整體發展受到限制,進而導致人口外移,以及公共建設、醫療資源與商業活動日趨沒落的現象。在課程中會採取服務設計、地域設計、實地參訪、田野調查、企劃提案的方式,讓同學進入社區展開深入對話、實地操練地域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完成實踐的提案。

圖片來源:社會實踐辦公室

在實地參訪的課程之前,聆聽到關於地域設計的概念(過去為加法型、閉鎖型的思維),近年來為了因應人口減少時代的問題與設計,逐漸朝向「減法型」、「管理場域」和「開放型」的做法,藉此促成大家一起成長的型態,在這部分印象很深是提到要做的事不再是 “Design a place”,而是 “Design a community that makes a place”。另外在問題導向工作坊中得知,所謂「問題導向的學習過程」,其實涵蓋以下幾項內容:

1.鎖定標的
可以透過經驗和感受,實際從生活中的瑣事挖掘想要的事情,並以興趣和能力,尋找互補的團隊成員。
2.認識在地
要認識一個地方必須透過了解在地特色開始,從自然、文化與相關制度層面著手,再來理解經濟條件、宗教文化等因素,然後在形成原因的部分,可分為「一般性形成因素」(例如:經濟學角度)、「因果關係形成因素」(例如:民族學與人類學的思考方向),最後是「鑲嵌系統」,意思是觀察不同系統之間的互動、連帶程度,以及在此結構下交換的雙方可進行有效率的訊息交流情況,最後深入了解當地居民的期待,進行溝通與協調的步驟、共同擘劃相同的想像藍圖。
3.檢視過去
可以從工具庫、改良潛力和成敗經驗中,獲得一定程度的學習。
4.創意設計
找到最適合的規模大小、知識技能與方法機制,進而發揮影響力。
圖片來源:社會實踐辦公室

▌實際走訪

首先,前往新北市烏來區原住民編織協會體驗「泰雅族的編織文化」,及烏來區原住民傳統弓箭發展協會體驗「泰雅族的傳統射箭與生態陷阱」等漁獵文化,三峽甘樂文創帶領的「街區傳統藝術達人及合習聚落」、禾乃川食堂享用特色食材午餐與實際「製作藍染手帕」,接著在大溪的「享樂蜂蜜親手製作蜜蜂的食物」、在復興山上的農山塾以及桂竹產業發展協會作參訪的行程,最後在坪感覺安排「老街巡禮和製作茶粿」中留下許多回憶。

圖片來源:社會實踐辦公室
圖片來源:社會實踐辦公室

▌心得

有些感受唯有實際走訪的時候,才能有深切的體會與印象。當實際參與烏來的編織與漁獵行程,並和當地居民進行溝通,才會了解他們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其涵蓋面相是十分廣泛的。

其中一個困難點就是該如何在人力、開發的困境中取得平衡;當實際走訪三峽的時候體會到一個技術聚落的生成,背後是許多故事交織而成,也有許多不同領域的人持續付出所換得的;然後在大溪,又看到另外一群人默默在教育付出努力,他們教導學生運用木工的技藝,透過測量、裁切、鑽孔、榫接及烙印等步驟,讓學生能重新找到學習的熱忱,也從「享樂蜂蜜」的手作活動裡,想像蜂場主人一年四季在南北奔波的辛勞--這些看起來都像很小的事情,串在一起卻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某方面來說很慶幸自己能實地了解、去感受一切,也期許能透過不同族群的力量,繼續為地區帶來不同的能量。

圖片來源:社會實踐辦公室

--

--

Peggie

Culture | Sustainability | Study notes | All you need now is little imag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