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讀書筆記

巴菲特 50 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本書蒐集了蒙格的學習方法、決策過程、投資策略及演講等內容!

Peggie
Apr 3, 2021
Photo by rupixen.com on Unsplash

▌前言: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這本書修訂之後、在書架上熱銷一段時間,當時看到許多人的介紹便把書名記在「待看書單」上,想找時間要好好閱讀(雖然知道閱讀的次數一次肯定是不夠的xD)。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節錄了Munger(蒙格)的11次演講,也花一些篇幅介紹他的生平、講人類誤判心理學並且為這些觀念做了總結。我比較有興趣的是他的思考邏輯和模式,以及他想傳達的內容。

▌Munger 的生平

Munger 自小就是聰明小孩,早年接觸家庭醫師的醫學藏書而養成對科學的終生興趣,高中畢業以後因喜歡邏輯和推理,選擇主修數學,而後來愛上物理,熱衷用物理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並專攻熱動力學和氣象學,但直到服役完還是沒有拿到大學文憑,所以後來去讀哈佛法學院,不過畢業時他是前十二名優秀的畢業生、開始在律師事務所工作。但為何會踏入業外投資圈呢?主要是想賺更多的錢,但也在不斷談判和簽約的過程中,增進 Munger 的商業敏銳度,尤其 35 歲那年他認識了巴菲特(Buffett),也在 41 歲退出了事務所。

▌為什麼書名要叫《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這點我一開始不太明白。後來才知道其實書名是在致敬他的偶像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寫過的書《窮理查的年鑑》,但至於為什麼中文翻做「普通常識」?我想跟其中某一章節的一段問答有關:Munger 覺得應該要開設一門專教「補救是普世智慧」的課程,它會提供很多有用的東西當然包含心理學知識,不過這裡面的內容其實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

▌重點歸納

  1. 多元思維模型(連結二、三、四講)
    「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理論,並經常使用 — 要全部都用上,不是只用幾種。大多數人都只受過單一某一個學科的訓練,比如說經濟學的思維模型,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你知道諺語是怎麼說得:『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
    「現實世界的問題不會恰好落在某個學科的界線之內,總是跨越了彼此的界線。」
    Munger 認為很多理論之間其實是具有關聯的,人必須在腦海中擁有一些思維模型,並靠著這些模型組成的框架來整理間接與直接的經驗過程,但模型的數量必須到達八、九十個,才有機會成為擁有普世智慧的人,那有那些是必備的模型或學科呢?以下將簡單介紹:
    (1)數學
    理解數學原理是重要的,但真正難的是如何把「複利原理」、「排列組合原理」,還有「決策樹理論(decision tree theory)」運用在生活中,進而透過思考,把可能的因素考量進去。
    (2)會計學
    了解會計學的原因是因為它是一種商業的語言,不過知道它的侷限性在哪,從而在數字以外的篇幅,利用「5W」(說明何人、因何故、在何時、何地,又做了什麼事情),讓人們能深刻理解說話的邏輯與理由,達到高機率的合作機會。
    (3)硬科學/工程學
    以數學理論作為基礎,兼具工程學裡的品質管理概念。
    (4)統計學
    要能理解現實生活中許多事件和現象是按照常態分佈呈現的,並做一個大概的推算(這部分我還沒搞懂文中想要傳達的意思><)。
    (5)心理學
    必須懂一點心理學的原因在於人類的感知器官有時候會短路,大腦的神經線路也並非總是暢通無阻,所以必須明白侷限點,避免犯下愚蠢的錯誤。Munger 認為人類知覺系統的確會失靈的原因,在於人類感知中的「微量效應」:如果刺激被維持在一定水準之下,便察覺不到它的存在。同時,當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可以先以理性的角度進行分析,是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利益?然後在思考有哪些潛意識的心理因素,從評估中矯正錯誤的結論。其中印象最深刻是「庫克船長和酸泡菜」的故事。
    (6)微觀經濟學
    「規模優勢理論」(生產的商品越多,就越有能力生產該種商品,因為成本會隨著「經驗曲線」下降)、「資訊優勢」(從規模優勢的情況下所帶來的知名度與成本優勢)、「社會認同」、「競爭策略」、新技術的出現衍伸出「競爭性毀滅」。
    Munger 自創了一個名詞叫做「魯拉帕路薩效應」(lollapalooza),意思是利用多個學科模型分析一件事,再綜合考量眾多可能因素之後,讓彼此的相互關聯形成極大化、產生效應。
    另外,Munger 也舉例哈弗商學院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場考試,有一位教授給他的同學們一道考試題:有兩位不問世事的老太太,繼承了新英格蘭區的一家鞋廠,但是最近生意上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問題,希望同學們可以給出一些建議幫助這兩位老太太,幾乎所有同學的答案都是從商業的角度出發,為老太太們思考起死回生的辦法,而這樣的回答,教授全都給出了不及格的分數。
    但有一個學生的答案,得到了高分,他的答案是這樣的:他認為當地的鞋廠非常多,競爭很激烈,而兩個不問世事的老太太自己沒有能力處理好這樣的競爭,可如果聘請外人幫忙,代理成本和風險又相當的高,因此建議兩個老太太應該儘快的賣掉這個鞋廠,並且要賣給當地擁有最大邊際效應優勢的競爭對手。(這個回答能獲得高分的關鍵就在於整合了商學策略與經濟學理論的跨域能力,提醒大家必須把懸掛在頭腦中的經驗,透過系統性的學習、整理,進而在解決複雜問題中運用上。)
  2. 能力圈理論
    必須明白自己的能力圈邊界在哪裡,如果對這方面有疑問,就很有可能已經在圈子之外了。Munger 認為要弄清楚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有些人雖然比較有學問,但是他們的認知上可能會受到激勵機制而有偏見,此時可以嘗試從自身擅長的領域與知識中提出疑惑,並非要照單全收別人的意見,甚至可以有自信的推翻他的結論。
  3. 經濟學的缺陷:太過強調宏觀經濟學、綜合運用的內容太少
    在書籍來到第九講的時候,Munger 主要講述「學院派經濟學的九大缺陷」,這部分幾乎是蒙格主義的集大成,綜合許多他過去提到的概念、邏輯與哲學,強調經濟學的跨域缺失與改進方法,也提到自己曾給家人出了一道難題:在美國有一項運動,是一對一的比賽,並且有全國冠軍。有一個人在相隔 65 年的兩次比賽中都拿了冠軍。
    現在,請說出運動的名稱。
    Munger 表示自己的兒子,以物理學家推論的思維方式給出了答案,他是這樣推理的:這項運動不可能是需要手眼協調的運動,沒有人能在85歲高齡贏得全國撞球聯賽,贏得全國網球聯賽更沒有可能,也不可能是國際象棋,他知道這項運動有複雜的規定而對耐力也有相當高的要求,實在太難了。但這令他想起了西洋跳棋。「哈哈!即使你是 85 歲高齡,只要有很豐富的經驗,你就能在這項運動中表現不俗。」(從作者給的敘述中發現該如何展現個人的推論思維,但我認為前提是必須有廣泛的知識基礎,才能在思考上連結出不同的可能方案。)
    書籍也曾提到 Munger 對於經濟學問題的見解,他認為大多數的學校教育很失敗,即使是在高等學院的背景下,人們對於綜合內容的掌握度仍然有限,但問題不是源於教授們知之而不授,是源於教授們對於此類綜合的一知半解。「能否舉幾個例子說明如果你想提高銷售量,得提高價格嗎?」 答案是:對於這一問題有四種答案。(針對這題必須對經濟學有各種角度的認識,我想這呼應了 Munger 培養多元價值觀的重要了。)
  4. 避免只掌握「司機知識The Chauffeur Knowledge
    1918年,普朗克(Max Planck)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此後,他展開了全德國的巡迴演講。他透過講述一套新的量子力學內容,也因此走遍許多地方,久而久之,甚至連他的司機都會背了。有一天,普朗克的司機突發奇想向他提議道:「普朗克教授,您一直都在重覆同一套演說,想必您本人也一定感到很無聊了吧?我想提個建議,不如這樣好了,等我們到了慕尼黑之後,就由我來替您演講;您就戴上司機的帽子,坐在前排,假裝是司機。或許這樣,我們兩個都能從中獲得一點消遣呢!」講完了,一個教授舉手:先生,我請教一個問題……然後問了個非常專業的問題。司機笑了: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這樣吧,我讓我的司機回答一下...xD
    Munger 說: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知識,另一種是表演,而那些真正懂得知識的人,他們付出的努力、擁有那種能力。我認為好好掌握知識真的是困難的,也是一直在追求的,該如何全盤掌握並從容答覆,讓知識足以恣意運用,是需要多花心思的。
  5. 謹慎與紀律
    「有性格的人才能拿著現金坐在那裡什麼事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機會。」Munger 和 Buffett 在進行投資時,其實都是趨近於謹慎的人,他們向來喜歡用棒球來比喻個人這套哲學--泰德·威廉士(Theodore Samuel Williams)是過去 70 年來唯一一個單個賽季打出400次安打的棒球運動員,他在《擊球的科學(Science of Hitting)》書籍中表示把打擊區劃分為77個棒球那麼大的格子,只有當球落在他的「最佳」格子時候,他才會選擇揮棒。雖然他也明白這是有風險會因此而三振出局的,不過因為揮棒去打那些「最差」格子,反而會降低他的成功率。
    「作為一個證券投資者,你可以一直觀察各種企業的證券價格,把它們當成一些格子。在大多數時候,你什麼也不用做,只要看著就好了。每隔一段時間,你將會發現一個速度很慢、線路又直,而且正好落在你最愛的格子中間的「好球」,那時你就全力出擊。」
    Munger 總會先注意應該避免什麼、事務跟其他因素是否有相互影響的關聯性,換句話說,要先弄清楚應該別做什麼事情,然後才會考慮接下來要採取的行動(這點十分符合 Munger 推崇的「逆向思維」,像是他喜歡思考「如何獲得悲慘人生」,藉以避免個人陷入此類型的看法。)

▌心得
覺得這本書確實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部分。像是多元思維模型的觀點,有許多具有前瞻性思維的教育家已經重新思考「 21 世紀的大學應該要有的樣子」,並把它設計出來、加以實踐,就我所知的 Minerva School 是透過實驗機構的方式,讓同學們在不同國家、文化衝擊的環境中,發揮基本學科知識、從現實問題中去練習解決問題,學校則透過每次的作業與課堂衡量學生的參與狀況、運用多少 「技能點」,從中掌握成長的幅度與表現,不過要申請進去就讀的門檻仍很高、尚未普及,也因為辦學的時間還不夠久,無法以量化結果完整訴諸與舊有教育制度的差異。

除此之外我也蠻喜歡 Munger 強調的「逆向思維」與「能力圈理論」,認為了解自己、認知到本身的情形可以強化面對問題時的方向與技能;然而從書本中會發現 Munger 的思維中,心理學的理論架構佔據很大的空間,雖然他沒有受過正規的心理學教育,但憑著自身過人的智商和精神,專研了不少大師的理論與作品,譬如說亞利桑納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授--羅伯特·西里迪尼(Robert B. Cialdini)的《影響力(Influence)》書籍,且一再強調對於「人類誤判心理學的」態度,透過多次的演講、文中篇幅去探究犯錯背後的原因與動機。

這讓我想到,即便明白人的思維是藉由多重學科共同建立起的模型,但往往會因為本身的學習好奇心、認知信念,而讓模型會在某些區塊顯示特別突出xD 這其實沒有好或不好,只是如果以客觀的角度來看,這多少也會影響到每個人看待事情的理解,不過我們首先要做好的還是塑造一套屬於自己的模型,藉此轉動、變化與靈活運用。

書裡還有太多無法消化完的概念(尤其是投資的部份),值得繼續思考了。

▌後記:Stock Research Impacts Financial Health | Mohnish Pabrai

後來在 Talks at Google 聽到 Mohnish Pabrai 討論許多在我們腦中根深蒂固的偏見是如何影響我們在選股(選擇)時容易犯的錯誤,其中提到一些 Munger 的話語,可當作延伸內容。

--

--

Peggie
Peggie

Written by Peggie

Culture | Sustainability | Study notes | All you need now is little imaginatio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