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本書出版於 2016 年 12 月,至今已應有一段時間,歐盟也於 2020 年 1 月 31 日正式退出歐盟。我認為閱讀這本書還是有很大的學習與參考價值,原因在於這些年來歐盟面臨結構性的調整,除了摘要的四項挑戰之外,從今年(2022 年)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 2 月 24 日爆發以來,歐洲地緣政治、軍事安全也受到考驗,我們必須了解歐盟問題的核心、來龍去脈及相關的經濟理論分析,從而鑑往知來。
▌作者認為歐盟在經濟表現低劣,有以下七個因素:
- 歐盟的設計者,針對規模會帶來利益這件事,過度重視
- 低估了歐盟以外其他地區的經濟成長
- 低估了優良政府是經濟成長關鍵的重要性
- 和諧與規章的時間表當中,包括了太多對商業的干涉
- 歐洲有關勞工法與福利的社會規範,讓雇主也相信是反商的
- 妥善運用歐盟資金的問題
- 和諧與團結是原本的目標,卻掩蓋了不好的經濟政策所導致的結果
▌內文摘要
- 為什麼作者在 2013 年開始寫這本書?
因為當年一月,英國首相 Cameron 提出了一些歐盟的改革建議,並表示假設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贏得下一屆大選,它就會舉行歐盟會員資格公民投票。
作者說,他確信保守黨將贏得大選,首相將履行召開全民投票的承諾,並且「希望離開歐盟的人」贏得全民投票。
即便後來,英國的不確定信仍然沒有減少(事到如今,在撰寫這篇讀書筆記的同時,新聞發布新首相利茲·特拉斯 (Liz Truss)上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駕崩,還有新國王查理三世(King Charles III)繼位的消息,英國的未來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但作者在書裡談論關於歐盟的各個面向,仍舊值得一讀。 - 二戰開打的時候,為什麼莫內(Jean Omer Marie Gabriel Monnet)要提倡法國與英國之間的政治聯盟?
莫內為法國政治經濟學與外交家,他認為建立一個英國與法國之間的政治聯盟,可以對抗納粹主義,因為歐洲各國太小了,必須形成一個聯邦,才能「向人民保證繁榮與社會發展」。戰爭結束後,他開始創建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時任的法國外交部長舒曼(Jean-Baptiste Nicolas Robert Schuman),則依據他的構想發表舒曼宣言。 - 作者在這本書中堅持,「政治」擺放優於「經濟」的位置觀點是為什麼?
「政治和經濟是密切相關的,正如它們常常發生的情況」完全認同這個觀點,在談論國際議題的時候,有時候真的很難切割經濟和政治領域的界線,但作者覺得歐盟的政治運作導致了經濟表現的欠佳,其中最清楚的原因就是「歐元」。
它們的目標是「達成貨幣的可轉換性、資本的自由流動以及永遠鎖定不變的匯率 — 或者一種單一貨幣」單一貨幣的問題,來自貨幣聯盟成員地位不一致的情形,「傳統上傾向相對高利率的國家,現在可以享有歐洲中央銀行所設的利率,類似德國過去所享有,由德國央行所訂立的低利率。」什麼意思?可以想像這群程度、背景不一的人要一起走,但是步伐不穩、走的太快(整合太快)。
「一個國家是否要與其他國家結成貨幣聯盟,取決於國家之間經濟相互適應的程度。它們是否取決於類似的經濟的震盪呢?如果不是的話,那它們的結構是否彈性足夠,以吸收不同的震盪,而不致造成巨幅分解或失業?國家之間,可以 共同生活並創造完全就業的環境,而不需要額外的資源來管理匯 率改變、不同的利率以及匯率管制嗎?」從書裡的討論角度和各種文獻資料可以發現,有些人會從經濟表現評斷歐盟的失敗與否,但只用經濟指標來看,真的是妥當的嗎?「歐洲結盟就是個明顯的政治計畫,其規劃的主要目的,是歐洲的和平與穩定。」 - 歐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
歐盟有一種衡量會員國普遍支持態度的方法,稱為「歐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代表歐盟執委會和其他歐盟機構定期進行的一系列民意調查,內容包含各種各樣的熱點問題。我查了近期詢問的議題跟俄羅斯、烏克蘭及能源有關,結果表示“ Increased trust of citizens in the EU, and continued strong support for the EU’s response to the Russian aggression against Ukraine”
然而歐洲向俄羅斯制裁,也導致俄羅斯減少向歐洲供應天然氣,也許現在是夏天還沒有明顯的影響,不過有不少人擔憂寒冬的來臨,甚至開始添購各種電暖設備,提前作準備。 - 為什麼需要歐盟這種「制度」?「制度」真的重要嗎?
作者在書中提到,在過去幾百年來,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最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是「煤炭和水利的可利用性」,針對「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的原因,從書本到課堂講授,我們都是學習到「因擁有豐富的淺層煤礦和鐵礦資源,以及透過焦煤(而不是木材煉鋼的)冶金技術」,從而為世界寫下輝煌的歷史。
作者認為,並非只有這些原因,實際上,「政治」和「制度」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歐盟這樣的制度好壞,必須先釐清「怎麼樣才算歐洲」、「成為歐盟會員國的條件」,還有「歐盟東擴」這些問題。作者說問題的討論可以從「存在」開始,從更小的範圍開始回答,進一步延伸到國際環境的變遷、勞工自由遷徙,以及強烈主張擴大。 - 用人權轉移焦點?
「英國政府今年(2022 年)6 月,試圖將少數尋求庇護的移民送上包機,遣送到盧安達,但是在歐洲人權法院介入並發布禁令後,被迫取消航班。英國副首相拉布(Dominic Raab)批評歐洲人權法院阻止航班的做法。拉布表示,倫敦將移民遣送至盧安達是阻止移民從法國穿越英吉利海峽,非法進入英國的部份行動之一。」作者在書中提到,一直有一個假設是來自英國的歐盟懷疑論者:能夠從歐盟的人權立法中逃脫,應該可被歸為離開歐盟的另外一個好處。
“The government in London promised to tighten the country’s borders after Brexit, and “take back control” of immigration.”
英國於 1998 年訂立《人權法》,將英國簽署的《歐洲人權公約》(ECHR)納入英國法例,並容許英國法院引用《公約》進行裁決。「1950 年歐洲理事會起草的歐盟人權公約,並不是歐盟規章的一部份,甚至和歐盟法院沒有直接隸屬關係。」
對於人權移民的爭議,始終還有很多討論中的環節與角度,這部分還是留給時間去說明。 - 奧地利經濟學派
什麼是「奧地利經濟學派?」在閱讀的過程中,作者提到此學派的見解,出於好奇、我搜尋相關的資料:「源自 19 世紀末的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經濟學系,20 世紀 30 年代後延續至美國等地,其採用的亞里斯多德派/邏輯實證主義研究方式,與目前主流的新古典主義所採用的柏拉圖主義/理性主義不同」。
奧地利學派主張「政府減少管制、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強調「主觀意識,而非客觀分析」,經濟行為是人的選擇,既然是由人做選擇,就會有主觀的成分存在。
(國內討論奧地利學派的資料和書籍似乎沒有很多,詢問就讀經研所的朋友,他說教授偏向芝加哥學派,課堂上沒討論過奧地利學派)
(老實說我對學派不太了解xD,純粹是因為不了解奧地利學派,而做初步的搜尋,僅此而已)
▌延伸閱讀與相關資料來源
▌結語
我非常佩服作者能融合不同領域的觀點,雖然這本書已有一段時間,但它的閱讀價值依然不減。這類書籍很多,涵蓋各種不同的觀點與價值觀衝突。因此,要理解不同學派的思想,並將其應用到多變的世界局勢中,進而形成自己的框架,還需要更多的投入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