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未來的你(Activate Your Greatness)》讀書筆記

36堂精準職涯課,創造非你不可的人生!

Peggie
Feb 24, 2021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

▌前言

大四這年才讀了何則文老師這本書。如果可以的話,真希望能更早一點閱讀哈哈,主要是書籍裡敘述了該如何規劃大學四年的生活、該如何找尋個人定位等。慶幸的是現在看完也不嫌晚,至少能在離開大學前好好梳理一番,尋找自己的定位、更清楚未來的方向。

▌內容摘要

書籍適合四種人閱讀:想從進入大學就開始做職涯準備的學生、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有轉職需求的上班族,以及想成為未來人才的讀者。作者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現為台灣人資專家、「職涯實驗室 Career Design Lab」的社群創辦人,透過多年來的個人經驗,提供良好的職涯建議。

▌重點歸納

找自己的答案。

我們常常會受到傳統東方教育的薰陶、遵循別人走過的路和做過的事,所以該如何規劃離開大學之後的生活,成為每個人很重要的探索課題。舉自己為例,大學四年除了專業領域以外,同時也嘗試很多(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xD),可是在這些比賽、專案、研習營之間,常常會需要不同科系同學彼此合作完成任務,從中發現本身能力之不足,同時也會把學習的觸角向外延伸,藉此保持學習的動力。換句話說,跨領域的接觸試圖縮短學科之間的距離、縫合點與點之間的鬆緊與密度,一但未來遇到複雜化的問題,即可能以非單一領域的思考、不同思維的觀點,發現問題的本質而有效的拆解抽象化概念。

我覺得如果用設計思考的理論來說,大學生活利用機會好好嘗試、不斷的發散,但也必須要懂得適時地收斂,回頭看看現階段的自己收穫多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又或是感受/明白了什麼。

簡言之,所有的經歷不應該被量化,而且每個人都應該在不同階段有自己的註解、覆盤[1],多問問自己「為什麼想要這樣做」。

科系只代表你的課表長什麼樣子。

從科系的字面上來看,往往決定了成為眾人刻板印象中的輪廓,但系所從來都不能決定往後的生活、謀生能力,想要往什麼方向,可以多嘗試「以終為始」的作法,先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寫下欠缺的能力,以及該怎麼運用機會去彌補這段距離,藉此證明本身具有這方面的知識。

聽演講和旁聽這兩件事情我蠻有感觸的。
當初為管院學生,但跑去旁聽政治系課程,正巧碰到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來台演講,要不是因為旁聽的機會而得知論壇,可能就無法現場聽到教授的講座。

離開學校之後,「聽講座」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增加,一方面因為進入職場「可自由運用」的時間降低;另外一方面,很多課程只給學生優惠的價格,而上班族通常沒有,所以說在學期間多方充實、累積能力並加以消化,雖然無法保證能把學習的東西派上用場,但日積月累對自己而言總是好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學期間打工的機會成本有很多思考空間。作者舉例來說,如果打工一個小時的薪水是$180,但放棄的可能是未來更有價值的道路,意思是倘若把這些時間拿去學外語,儘管無法像打工可以馬上見效,但可以協助提升外語能力,提升職涯選擇的更多可能。另外作者表示「跨界學習、走出校園」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多嘗試去探索學科光譜的另外一端吧,譬如說人文背景的同學,可以嘗試修習程式設計相關的課程;理工科系的族群,也可以選修中文系的紅樓夢,除了能開啟不同角度的觀點,還能挖掘不同的人生興趣。

閱讀習慣。

曾經有一段時間是不太閱讀的,畢竟網路現在如此發達,只要在搜尋引擎上輸入關鍵字,立刻就會跳出數以萬筆的資料,不僅接收管道方便、快速,而且不會占用太多的空間。那為什麼很多人還是選擇閱讀紙本,而不是網路的資訊呢?作者認為書本裡的知識是許多專家畢生的心血,透過系統性的編排架構,陳列著最精華的內容,才能捕捉到知識最完整的脈絡,除此之外能在字裡行間感受作者真實的情緒抒發,從而瞭解概念之間的連貫與邏輯關係。

但要如何有效率的吸收一本書的知識呢?提供以下的步驟值得參考:

  1. 先理解架構
    有些書看完架構,幾乎整本書已經閱覽80%了;但也有一些書是一次無法完整掌握的,就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不斷溫習、長時段思索,才能對內文有更多的領悟。
  2. 理解先於記憶
    透過理解、提問和思考來快速了解書本的內容,舉例來說要掌握書本的要點、探索自己對這本書的想法,還有思考書中論述的使用情境。尤其是第三項「書中論述的使用情境」就這點,我覺得要能實際運用所學的知識,才是真正把習得的東西帶走,要不然單向的學習關係是很難增進本身的學習深度。
  3. 先讀你感興趣的書
  4. 從「輸入」變成「輸出」
  5. 同時閱讀數本書
  6. 書不要只讀一次
    這個做法我蠻常用的,作者認為看一本書主要是先把書籍的內容「骨架」描繪出來,了解每個章節的主題,接著根據剛才的重點,從而進一步切入內文、深入分析作者提出的案例及理論推演,也因為知識需要慢慢消化,因此時間上不太可能一次把書翻閱得很透徹,反而是在每一次想起這個主題時、再次拿起來品味,當然經過時間的洗禮之後,我們看待同一段文字的角度、想法也可能不大相同,促使每一次的學習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結論

「21 世紀的文盲,不是不會閱讀、寫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學習、不懂得揚棄所學,以及不懂得重新學習的人。(The illiterate of the 21st century will not be those who cannot read and write, but those who cannot learn, unlearn, and relearn.)」這是來自未來學家艾文.托佛勒 Alvin Toffler 所說的一句話。其實我覺得蠻貼切的,現今科技日新月異,持續不斷產生各種產品、想法與思維,要有自己獲取知識的管道,加上有效率的吸收與輸出,不停的成長。

[1]覆盤:指在圍棋對弈結束後,雙方將對弈過程中的所有落子按順序重複擺一次,並互相討論、精進棋藝,在這個環節中記憶力是很重要的一項訓練,因為每一個步驟按照順序還原,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有難度的。

--

--

Peggie
Peggie

Written by Peggie

Culture | Sustainability | Study notes | All you need now is little imag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