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拼圖》讀書筆記

Peggie
Oct 31, 2021

--

從 10 月開始,敲定與 C小姐的每周線上讀書會,雖然稱是「讀書會」,實質上沒有那麼嚴肅,甚至也沒有局限範圍、幾乎無邊無際:可以介紹專案、有趣的課程、聚會學到的內容,又或是某一本讀過且值得分享的書籍等,然後以簡報方式說給對方聽。第二堂讀書會,她介紹了洪蘭教授所翻譯的《心智拼圖》,手把手帶我進入神經科學的世界。
Photo by ThisisEngineering RAEng on Unsplash

▌前言

對學習商學、國際關係的人來說,「神經科學」無疑是一個相對陌生、遙遠的領域。起初聽到 C小姐要介紹這本書的時候,擔憂地問她我真的聽得懂嗎?她再三保證會嘗試以科普問答角度切入主題,過程中雖然會帶過專業用語,但不會琢磨太多介紹,主要是擷取重要的片段進行分享與討論。

▌書籍內容

「當我們在思考、感覺、希望或想像時,大腦裡面發生了什麼事?」
「如何才能記住想要的,忘記不要的?」
「我們可以變得更快樂、更聰明、更健康,或更慈悲嗎?」
「如果改變了,我還是我嗎?」

這些書寫在封底的問題,聽起來很像是許多人日常的 murmur,簡短的文字之間覆蓋著些許的哲學氣息,書籍利用當時 ( 2010年 ) 最新的大腦掃描技術,讓神經科學帶領大家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 -- 掃描生病、憂鬱、受傷、老人癡呆的大腦及毒品如何造成腦部傷害的模樣,還有健康、快樂、情緒平穩的大腦是長怎麼樣子?而幸福感、慈悲心又如何造就不一樣的狀態?書籍提供許多彩色、生動的圖像,藉此讓讀者拼湊出人類心智的輪廓與面向。

▌討論內容

  1. 我們用什麼東東看大腦?
    答案是:電腦斷層攝影 ( computed tomography ),簡稱 CT 、正子電腦斷層掃描 (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簡稱 PET、功能性磁振造影(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fMRI。之前在創世基金會做志工的時候,很常會利用周末前往總院協助照顧植物人,好比說在他們手腳輕抹綿羊油,避免皮膚因為長期的乾燥而龜裂;準備夏秋季的慶生會表演,為寧靜的病房帶來朝氣蓬勃的氣息,雖然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感謝,可是我們都知道,當他們大哭、大笑或是用力眨眼的時候,意味著竭盡所能地傳達感謝與感動。而在長時間的環境與相處之中,偶爾會聽志工們講說相關的內容,我依稀記得他們曾提過這些儀器的名字,可是礙於種種原因園區並無法提供這樣的檢查與服務。
    植物人是有意識的,可是他們被關在一個無法控制的軀體裡,無法用溝通工具來讓親人、朋友、醫生與護士得知想要說出的話語,身處在那樣的世界,感到極端的恐懼、孤寂,甚至容易被世界給遺忘,可是他們明明是有意識的。
    「功能性核磁共振」是利用地球磁場三萬倍的強力磁場,將活化的水分子排列起來,從中了解水分子與磁場方向的一致性或非一致性,一旦水分子吸收了無線電波,會產生方向的改變,從而讓電腦能夠偵查與分析。
    C小姐給我看一些彩色圖片,上面不同顏色的區塊,意味著活化的腦區,然後她跟我分析植物人與腦死人腦袋狀況的不同,氣氛有一些些的沉重,可是中間也穿插許多溫馨、振奮人心的專案測試例子,盼望科技能帶來更多的希望。
  2. 氣質是天生的,還是可以後天改變的?
    第二個主題,主要是要一起談論「情緒」,在開始問題之前,他放了一張腦筋急轉彎的動畫電影圖片。
    - 我驚喜地問她:「為什麼想放這張圖?」如果是其他人,我肯定不會這樣問,但是對於平常與實驗室為伍、與各種數據為伴的咱們 C小姐來說,唉呀,這些可是她腦袋中非常稀有、彌足珍貴的東西呢。
    - 「我也不知道,可是說到情緒,我立刻想到這張圖,所以毫不猶豫放上來了。」她淡淡一笑說著。( 我不禁想著,那就是說 Inside Out 的電影角色定位明確、行銷所投資的廣告效益,是有 touch 到非主要客群的民眾,進而讓人留下印象的哈哈哈 )
    然後我們開始針對幾個問題發表想法,除了「氣質到底是不是天生的?」,還有「抑制情緒是好的策略嗎?」、「當情緒來臨時應該如何解決?」談了很多,我發現自己習慣用經驗、觀察做開頭,而她傾向用實驗、數據做說明,各有千秋。不過這就是讀書會的意義吧,每個人的思考觀點與學習背景的差異,藉由交流與分享的機會,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激盪,讓單一科目之間的界線模糊,但有意思的彼此鑲嵌在一起,產生燦爛的火花。
    怎麼產生一個好的策略?
    C小姐說,如果用內觀認知治療 ( MBCT )來說的話,可以嘗試觀察自己每時刻思想、情緒及身體的感受,她強調,有這種能力的人會和一般人的大腦有些不同,能夠順利的調節悲傷的情緒,也對憂鬱症、精神疾病的人有效。
    爾後看了一下時間,發現指針顯示已經晚上八點多,這才有意識地講低討論音量,深怕因為我們的熱情音調,打擾鄰近需要靜謐環境、觸發個人思考的居民,使他們能在清幽的空間裡,享受獨自的時光。此刻,隔著螢幕講解的 C小姐,在我眼裡怎突然像是一位從實驗室走出來、閃耀著柔和溫暖的輔導老師,迫不及待地述說專業,展現高度的熱忱。
  3. 幸福是什麼?
    修習哲學通識課的時候,當講授倫理學的時候,教授說亞里斯多德眼裡的「幸福」,是每個人都有的個別的「至善」概念,所有人都應該追求這種「至善 ( Eudaimonia )」,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如同生命般的生活、興旺、活的好,不過這裡是幸福並不是快樂之感。當代學者對幸福的定義,亦分為兩種理解:分為主要性觀點、包容性觀點兩種,前者代表的幸福就如同美好人生一般,涵蓋在金錢、榮譽、美德與運氣之中,而後者代表著美好生活是來自美德、榮譽與幸福所編織而成的。
    C小姐問我:你覺得科學怎麼測量快樂?
    我說可以看看多巴胺的分泌吧。
    她點點頭。接著更詳細的補充道,可以從生理與大腦功能兩個層面來說:
    (1)生理研究:看暴躁和愉悅神經的迴路
    (2)大腦功能研究:腦區中,多巴胺跟動機慾望與愉悅的關係
  4. 你為什麼吃的多?
    爆食者的大腦長怎麼樣子?奧勒岡研究院 ( 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 ) 的史提斯柏是透過空能性核磁共振掃描不同體型人的大腦,發現不同受測者在機器內品嘗一杯奶昔的愉悅中心,尤其是紋狀體背側 ( dorsal Striatum )的活化情形。
    「你對奶昔的反應越平淡,體重增加的可能性越大。」無法從食物中得到同樣快樂的人,他們便會以多吃來補償。研究顯示,有些人大腦中多巴胺感受體比較少,所以體重也會比較高。
    C小姐這裡選的圖片蠻可愛的,兩張皆偏粉紅色系,放在一起感覺很有卡哇伊的俏麗感,而且她在圖片下方,加了一段小註解:感受到小幸運,才會感受到更幸福
左邊是電影《腦筋急轉彎》、右邊則為 Photo by ikhsan baihaqi on Unsplash

▌結語

後來我們還有討論同理心、阿茲海默症與怎麼能夠記住等話題,輕鬆有趣,但我從中學到的觀點很多,也會想要進一步了解一點其中的原因。

--

--

Peggie

Culture | Sustainability | Study notes | All you need now is little imag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