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走訪】「計畫之外」的信義區:六張犁街區文史導覽|走讀記錄

Peggie
Jan 1, 2024

--

位在信義區四四南村的南村劇場 Photo by Elaine Kong on Unsplash

▌前言

有一天突然在臉書社團看到這項走讀活動,便懷著期待的心情趕緊報名。雖然原本活動名稱是「探索信義:世界高樓邊的懷舊公寓」,但我認為這趟旅行不僅僅是欣賞建築,還能深入了解歷史與文化,因此個人將活動名稱改為「『計畫之外』的信義區:六張犁街區文史導覽」,我認為更能凸顯本次活動感受到的文化底蘊。

▌走讀行程與時間安排

  • 13:00 捷運六張犁站集合
  • 13:30 行前說明+初步分享
  • 14:00 沿著基隆路出發,預計經過都市計畫區
  • 15:00 抵達信義計畫區 往東南港方向前進
  • 16:00 前往【蘋果肉桂咖啡餐酒館】分享走讀心得並完成學習單
  • 17:00 賦歸
圖片來源:壯遊.指南:人文學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對信義區的印象

大家對臺北的印象是什麼?對信義區的印象又是什麼?

一開始抵達集合地點的時候,導覽的學弟要大家思考「對於臺北以及信義區」的印象,有人說摩天大樓、購物天堂、時尚酒吧、夜店與高級餐廳堆砌而成的,有人說是跨年時人群的聚集地,也有人說是四四南村、是眷村文化以及南村劇場帶來的文化氣息(這是我說的哈哈哈)。

Photo by Timo Volz on Unsplash

緊接著,學弟拿起幾張分別為 1904 年、1939 年以及 1944 年印下來的地圖,可以發現當時候的街區規劃。後來,在臺北地圖說故事的臉書粉專上看到七十年前的航空照及美軍地圖,從中便能發現信義計畫區曾是地表上一個梯形的大方塊,顯現出該地區的發展與城市計畫及用地規劃呈現密切的相關性。

「信義計畫區」這個地點在 1939 年前為日本陸軍的松山倉庫,倉庫內部還擁有一條專用鐵路,名為「三張犁支線」,可以連接至縱貫線。戰後,這片區域被國軍接收,並轉為聯勤 44 兵工廠之用地。在這段時期,多餘的倉庫被重新利用,興建了供軍眷居住的平房。從軍事倉庫到兵工廠,再到提供宿舍給軍眷,見證了時代變遷以及歷史演進。透過這樣的歷史脈絡,讓我們深入了解信義計畫區的發展歷程及其在不同時期的功能轉換。

三個時期的地圖
左一: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中,將1945年臺灣城市地圖(美軍)與37年航測影像進行套疊比對、中間:利用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比較臺北市政府興建時期(民國80年航測影像)、臺北101大樓完工前(民國91年航測影像),以及107年最新航測影像與電子地圖、右圖: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臺灣通用電子地圖中的四四南村。圖片來源:臺北地圖說故事 臉書粉專 (2019年)

▌六「張」犁:一「張」是什麼意思?

「張」是牛犁的計算單位,一張犁的「犁份」相當於五甲,但並不是說這五甲地是開闢成水田後經過精確丈量的土地面積,而只是荒埔狀態時的估算。所謂幾張「犁份」只是在荒埔買賣時,「墾號」根據經驗法則的初估,「犁份」是初估的土地單為面積,加上數量。

信義區周邊街景

▌信義計畫區的歷史

導覽的學弟邊走邊和大家解釋:在清代,臺北市信義區分興雅、五分埔、三張犁等村庄;日據末期,日本人在興雅庄成立了專賣工廠(松山菸廠)、陸軍倉庫(後為兵工廠)以及鐵道工廠。

1948 年,國共內戰形勢危急。當時位於山東青島的「兵工署第 44 兵工廠」的員工及其家屬,經過分批次的安排,乘坐太康輪渡海來到臺灣。抵達後,他們在原日軍陸軍倉庫暫時安置,並將兵工廠更名為「聯勤第 44 兵工廠」。

在兵工廠南邊的原三張犁日軍射擊場上,這些遷移過來的員工及其家屬開始興建眷村。由於地理位置位於「聯勤第 44 兵工廠」南邊,因此取名為「四四南村」,當地居民習慣性稱之為「南村」這種說法。後來隨著人口增加,陸續興建了「四四東村」及「四四西村」等地方。到了 1951 年,這三個村落建成,從此成為兵工廠員工及其家屬度過下半輩子的居住地,可想而知的是,這裡見證了他們的家庭成長、生活點滴與各種酸甜苦辣。

在 1970 年的都市計畫中,位在此處多年的兵工廠及其居民紛紛被迫遷出。當時重新正面臨著開發與擴建道路(如基隆路、信義路、忠孝東路、松勇路)。而位於兵工廠四周的圍牆處,經過重新規劃後,從此 101大樓、世貿大樓、凱悅飯店、臺北市政府與市議會等地標陸續完工,這片區域的變遷不僅是都市計畫的一部分,更是烙印著城市演進的痕跡,每一步都見證了臺北的現代轉型。

Photo by Timo Volz on Unsplash

隨著信義計畫區的土地開發、眷村另建國宅,四四南村住戶於 1999 年全部遷出,有關於四四南村的保留,主要是來自社區居民與文化界人士發起的「眷村文化保存運動」,同時成立了「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隨後,經由文化局古蹟審查委員會的勘查,四四南村正式被列為「歷史建築物」,並指定對其中相稱的 4 棟建築物進行相關保存與規劃

多年前,我有幸在一次機會下參觀了四四南村,這讓我對眷村的歷史與文化、建築風格與社區故事產生興趣,讓我更加關心地方文化保存的工作。對我來說,眷村不僅象徵著歷史印記,更承載著豐富的故事與歷史文化價值。

Photo by Elaine Kong on Unsplash

▌台北市新建建築物綠化實施規則

在走讀的過程中,導覽的學弟問了大家許多問題(很喜歡這種一問一答的腦力激盪時間!),好比說:

六張犁地區早期以農業發展為主,其灌溉水源為何?
為什麼會選擇在「信義區」此區域發展「信義計畫區」?
臺灣的舊地名用「坡」字,意味著與何種景觀有關?

「坡」心市場商業大樓,意味著原本是池塘、右圖是寸土寸金信義區附近的停車場一景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問題是:
信義區建築物要怎麼解決「都市綠覆率」的問題?

根據 國際能源署(IEA) 統計,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與地表溫度逐年攀升,促使臺北市府積極應對氣候變遷,依臺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第三條第四項規定訂定,已於 2016 年制定有關「台北市新建建築物綠化實施規則」,其主要是推動環境節能減碳與環境保護。

什麼是「都市綠覆率」?規範主要的重點為何?

綠覆率,係指總綠覆面積與法定空地面積之百分比。

上述規範內容包括四類建築基地根據綠化程度進行管制,一般來說綠覆率最高可達 70 %以上,但最低不得低於 40 %。在二氧化碳方面,其固定量基準值最少應達 400 公斤/平方公尺,以達到有效的減碳。至於大於 1000 平方公尺基地訂明植栽比率,盼望能確保所屬環境之植物多樣性。

此外,建築立面可設置植栽槽,並可加成 5 %計算,鼓勵建築物立體綠化。屋頂平台須 50 %以上進行綠化,降低屋頂溫度及都市熱島效應,而基地內綠化植栽種類亦包含「蔬果類」,從而落實都市農夫的永續概念。

北市各行政區每人享有已開闢綠地面積。資料來源:台北公園新花漾 ( 2022 年)

從信義區看「綠覆環境」?

導覽的學弟帶著大家在混雜著鋼筋水泥的城市迷宮內穿梭,繞過信義區最繁華的台北 101 之後,轉而進入不起眼的巷弄,緊接著映入眼前的是一處隱藏在高樓林立中的寧靜公園,隨即一陣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舒緩了先前城市壅擠的繁囂。

這片綠地被樹木環繞,形成一個綠意盎然的小天地。在樹冠相互交織的綠意中,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落下來,彷彿是一把金黃色的魔法掃帚,輕柔地把整片公園點綴成如夢似幻的畫卷,每一片樹葉都散發著慵懶的微光。

學弟解釋說,這裡是信義區的「都市綠覆率」代表,是城市中的一個重要的環保指標,同時也是鄰近居民休閒娛樂的地方

在他的說明之中,我才意識到公園之於城市的重要性,城市規劃者對於該應如何增加綠地的面積、降低建築物對環境的熱影響,是一項很重要的議題。公園並非僅僅是綠色的休憩區域,更是城市生活中的心靈綠洲,也是保護城市生態平衡的一環。

因此,不管是在國際趨勢,抑或是政府政策的規範下,綠樹與花卉的種植不僅美化了城市,還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並提供居民一個清新的休憩空間。

信義區附近的綠地

▌心得

我在這次的活動中,深刻體會到走讀的最大價值就在於,每位導覽員擁有獨特的學習背景與研究視角,這使得我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與感受這座城市,透過多元的觀點與實地走訪的刺激,總是能創造出許多的生活體會與思考靈感,同時讓許多印象中的事物,賦予一層新的涵義。

--

--

Peggie

Culture | Sustainability | Study notes | All you need now is little imag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