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因應地產地銷、有機農業、永續環境與食安議題,許多國家紛紛祭出規範、強化多面向的溝通,制定飲食教育政策並加以實施。全球第一個立法推動食農教育的是日本,其於 2005 年頒布《食育基本法》,奠定日本完整的食育推動基礎,由此核心思想向外擴張、以系統化有方法地逐漸向外渲染,成為領航世界的開端。
我國《食農教育法》於 2022 年 4 月 19 日立院三讀通過,賦予食農教育一筆預算與參照的法源依據。在此之前,政府各部會曾以不同方式、零散的發揮影響力,包括食品安全檢驗制度、建立生產履歷、食藥署每兩個月一次的「市售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計畫」等,盼望防止食安風暴的再次發生。
過去雖曾聽聞過「食農教育」這樣的議題,但由於我本身的學習領域與食農教育較遠,而且身旁也沒有太多該領域的課程或資源。幸運的是,因偶然機會接觸到「 壯圍十八島」,因此決定報名參加。
▌花蓮縣壯圍鄉
「壯圍鄉位於蘭陽平原東部,鄰近宜蘭市區,東臨太平洋,又居蘭陽溪下游及出海處,地勢平坦,且土壤屬沙質土壤,排水良好加上日照充足。 全境地勢低平,土壤肥沃,農業為其主要產業活動,沿海地區多重植根莖類作物,且有養殖漁業。」
這次選擇食農教育體驗的學習地點位在宜蘭縣壯圍鄉,道路的兩旁大多為田地或水圳,人煙稀少,並保留著田間鄉土的純樸情懷。
▌壯圍十八島團隊
「十八島」取自臺語中的「十八骰仔」,原為「擲骰子」之意。
意旨帶著孤注一擲的勇氣。
根據臉書的團隊簡介描述:「壯圍十八島」是一個根植於宜蘭壯圍、神秘出沒的社群團體,主要的課程包含風土餐桌、土地教育與社群行動等,也持續透過青年夥伴的共學方式,讓團隊不斷成長。
2020 年團隊正式轉型,朝向地方社群培力的目標前進,盼串連起地方微型產業、綠領友善農人,持續發現與開拓壯圍農村生活的魅力。
▌學習性青聚點-真食感受《 微圍,來𨑨迌!》系列課程簡介
農村富饒的土地環境與生鮮蔬果是其最珍貴的資產,廣大的田地孕育著營養滿分的青菜水果,但對許多都市人來說,要清楚的分辨路旁不起眼的稻作、蔬菜與觀賞植栽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壯圍大地植萃,為一系列透過「食、藝、色」(飲食、藝術、色彩)特意安排的植物尋訪之散步路徑,邀請在地講者介紹田間栽種的各式植物並做成一道道餐桌上難以忘懷的料理。
▌壯圍大地植萃:D1 農村的植物生活故事與田野歷程
第一天的課程,講師首先詢問大家:
什麼是「地方」?
怎麼樣可以形成「地方」?
大家覺得「地方創生」的涵義是什麼?
在整個課程的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有紀律的發言環境,倘若大家七嘴八舌的表達,往往無法專注在發言者身上,所以講師幫大家準備一個特別的小東西,只有拿到該向物品的人才能發言,其他人必須仔細聆聽。
每個人的回答都不太一樣,有人說「地方」是一處有地方感、被劃分或圍起來且具有領域性的聚落;有人說是由人構成的,彼此具有共識、歸屬感與凝聚力。我個人比較認同後者,雖然說這個問題沒有一致的答案,但是用空間去詮釋「地方」這項名詞,我認為是有些困難的,不如用居民之間串連起來的共感,或許更能把「地方」此一涵義融入意象裡。
講師接著問:
什麼是「產業」?
什麼是「生活」?
大家覺得在種植的過程中,應該要重「質」?還是重「量」?
認不認同「灑農藥」這件事?假設覺得農夫不應該「灑農藥」,那該如何獲得安心的食物、生態多樣性的自然環境?
八位學員被分成兩組,並在有限的時間內輪流發表想法,最後由其中一位代表發言。在發言過程中,幾乎一半的學員來自環境、食品或景觀等相關科系,也有些人因大學修過食農教育相關課程,因此對食農文化的規劃、模式與討論活動都表現出高度的熱情。
但也有少部分的學生跟我一樣,提起本身的科系之後,還需一併補充此次選擇參與食農課程的想法與初衷,才便讓大家在聽到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科系後,以更快的速度、承接起旅程的動機與體驗食農要育這兩者之間的關聯。
幾經思考之後想到一件事,雖然說有些人看似與食農文化的距離相隔遙遠,但其實那些並非環境、食品研究或是景觀等科系的人(aka. 我),更符合現今食農議題的趨勢之下,政府或民間團體更希望能觸及的族群之一吧哈哈。
▌壯圍大地植萃:D2 美城田邊散步、岡田植物工場、植物蒸煮與醃漬食物製作時光
早上九點半左右我們的散布之旅啟程,讓我比較訝異的是,一早艷陽高照、感受不到微風吹拂,但我確定的是自己幾個小時很可能會變成冒煙的 well-done steak!(很浮誇)
我們朝著長方形的社區慢慢向前走,姿綺講師沿路向大家介紹路邊的蔬菜、樹叢、植栽或是野草的名字與可食用性,也要大家再次以前一日的分組方式,採集至少八種的食用菜,帶回去做成沙拉料理、野菜粥,或是食材擺盤的點綴。
這次預計的料理有五種類型:分別是野菜沙拉(青椒、洋蔥、櫛瓜、杏鮑菇,最後淋上老闆娘特製的醃漬番茄醬,酸甜交織,提升沙拉風味的層次感)、野菜飯糰(老師認為每個人手上或多或少都有菌,每個人洗手之後可以不用戴塑膠手套,而是直接搓揉飯糰、感受米飯的溫度,保持手上的好菌增強免疫力)、香瓜椰奶冰沙(是闆娘特別保留下來的香瓜打成的冰涼涼飲料,由於目前並非香瓜採收的季節,因此我們有幸成為今年最後一批品嘗的客人)、義式番茄燉菜、1977 炸物拼盤(闆娘早餐店的招牌)。
野菜粥是因應大家採集回來的蔬菜而成為的一道特別料理,姿綺解釋道,一般來說,野菜粥的味道會有點澀澀的。
因此可以在野菜粥加入一些枸杞,外表多呈現橘紅或暗紅色作為顏色的搭配,吃起來柔潤有黏性,味道則帶有些許酸甜味,增加野菜粥的甘味口感。
- 南瓜醃漬百香果
南瓜去籽、去皮並清洗一下,接著將南瓜切片、以鹽水稍微浸泡並適當的攪拌約三十分鐘。然後,將百香果切半取出果肉與湯汁,爾後把南瓜與百香果混合在一起,加入些取的糖粉、講師阿嬤拿出私藏的蘋果醋隨意的倒了一些(阿嬤說不用太精準,依據每次的風味做調整即可),最後以手繼續均勻攪拌,基本上就完成了。 - 鳳梨泡菜
將高麗菜、鳳梨切片,接著把高麗菜灑上適量鹽巴並醃製約 30 分鐘,然後讓醃好的高麗菜取出,倒入過濾水洗淨一下。將濾乾的高麗菜及鳳梨分別放入塑膠盆中,加入些許的糖粉一起均勻攪拌,最後將鳳梨高麗菜放入冰箱保存,醃製 2 天後(阿嬤說這樣的風味最好吃)即可食用。
▌樸門永續設計:四盆水洗所有餐具與餐盤
「壯圍十八島」是一個強調永續並力行的團體,除了在行前通知提醒大家攜帶自己的環保餐具之外,也在用餐過後教導大家「樸門永續」的洗碗智慧。
有時候在取水不易的地方或是舉辦大型活動的時候,通常會強調降低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但又不希望使用太多水進行鍋具的沖洗過程,姿綺向我們介紹用四鍋水的配置,從而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 將廚餘倒進廚餘桶
- 在第一盆水將碗內的菜渣、飯粒簡單清潔
- 第二盆水使用清潔用品刷洗鍋碗瓢盆
- 第三盆水把洗碗精洗掉
- 第四盆水再次將餐具洗乾淨
就我的觀察,第一盆水基本上會最油膩,後面清洗的人可以根據狀況換一盆水,一開始會擔心會不會洗不乾淨,但發現擔心是多餘的。整體而言節省不少水。
▌晚餐插曲
在前往這趟食農教育體驗活動之前,我上網搜尋到壯圍鄉一家名為「廢墟餐廳」,主要是以廢棄的眷村改建而成的複合式餐廳, 提供在地小農食材與歐式風格的餐飲,由於價格不便宜,思考很久才說服自己此次難得前來壯圍鄉,不如藉由這個機會品嘗看看。
然而,在我即將前往目的地的前兩個小時,突如其來的收到店家整修中的通知,當下其實是蠻驚訝的,但馬上想到或許這是讓我省下一筆美食與交通費的機會哈哈哈,因此改與組員步行前往吃火鍋(後來證明當天我們三人吃的火鍋錢都遠低於我原先的餐費)。
後來和室友提到「廢墟餐廳」,發現大家都有耳聞過他們精湛的料理,如果下次去壯圍鄉,還是會想去體驗看看!!
▌心得
在這次的食農課程中,我覺得不管是動手做沙拉碗、野菜粥或是醃漬品的環節都讓人念念不忘!而且在實際認識植物、在地耕作、飲食烹調、營養價值等不同面向之後,每樣野菜基本上都是不同人散步路程帶回的伴手禮,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