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亞干部落
支亞干部落(Alang Ciyakang),Alang 是土地之意,Cyakang 形容河谷如裝水的容器,意指凹進去的山谷,當地的老人家說,從山上看部落的溪谷很高很深,就像深坑一樣。「平林」是日本時代留下的名字,早期此地幾乎無人居住,為一片平地森林。此外,「西林村」則因位於鳳林鎮西邊。
支亞干部落的組成約百年以上,其另有一個舊名稱為 Rangah Qhuni,意指「打開的樹洞」,最早由來自木瓜溪的 Qowtux Pais 部落(敵人的頭顱)遷徙而來,其頭目 Kalaw Watan 將這裡命名為Rangah Qhuni(打開的樹洞),指的是部落附近的支亞干溪,河道上游幽閉曲折,下游到了部落住區突然敞開,就像一個被打開的樹洞一樣。(資料來源:從地圖到生活:支亞干太魯閣青年實踐的傳統領域)
▌課前訓練:田野調查練習
為了讓參與的學生了解部落的生活習慣、背景知識與田野調查的技巧,因此原民中心特意辦理一場相當用心的課前訓練,當天除了以組為單位配對一位原住民同學作為田野調查的訪問練習之外,老師也在課程講授的過程中,逐步帶領我們認識支亞干部落,這一連串的過程也使我們慢慢掀起當地的面紗。課後,我們各自分配到一名組員,並開始進行一對一的互訪活動,同時也須整理成一份田野調查筆記作為個人作業繳交。
我覺得這些作業幫助我們了解訪談的步調、輪廓與應答方式。儘管事前已擬好訪談大綱,實際上很難預料到訪談問題的走向,因此隨機應變的重要性絲毫不小於事前的籌備作業的分量,因此一旦遇到值得挖深的問題,才會在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順勢詢問,並將話題進一步延展開來。
▌阿改 AKAY 玩生活:走讀支亞干部落、餐食共作、文化溯溪與編織樹洞
起初,我一直以為「阿改」是一個人名,後來聽到介紹之後才知道「阿改」來自於太魯閣「Akay」。石頭刺到腳,很痛,即為 Akay,也可以用來形容很厲害、很難忘、很不簡單等不同解釋。
這三天的活動主要是由原民中心與政大民族系的學長--太魯閣族作家程廷(Apyang Imiq),及其夥伴成立的「阿改 AKAY 玩生活」團隊策畫的,以下為我們的體驗行程。
D1:
花蓮鳳林火車站 → 林榮休憩區集合( 集合完畢之後,會有約五分鐘的車程前往支亞干部落的入口)→ 搭建的竹房(與部落的祖靈們打招呼,並進入屋內聆聽建造房屋的辛苦故事) → 走讀支亞干部落 → 午餐 → 共作餐食(劈竹子、挖樹薯、為樹薯削皮、製作香蕉飯等) → 住宿地點(小組時間)
D2:
早晨呼喚 → 早餐 → 集合:耕吧園區(穿著防寒衣、溯溪裝、溯溪鞋與救生衣) → 回游樹洞(步行前往清水溪 )→ 美味午餐 → 集合:耕吧園區 → 部落青年地方創生實踐 → 烤肉 (額外)
D3:
早晨呼喚 → 早餐 → 集合:耕吧園區 → 編織樹洞體驗 → 午餐 → 前往花蓮鳳林車站
清水溪,每年開放的時間為 5–10 月期間,其族語 Yayung Qicing,意思是「陽光照不到的溪」。溯溪路線全長約為 1.7 公里,地形起伏不大,適合初次溯溪的遊客(不過我們去的前幾天剛下過雨,因此水流有些湍急),在溯溪路上,除了享受沁涼的溪水之外,更要仔細聆聽沿路的自然生態與野外植物識別的講說。
▌心得
返程驅車前往鳳林火車站的路上,阿改團隊的工作人員問我們哪一刻最難忘,我不假思索回答了「溯溪!」。後來我覆盤了這幾天的感受與收穫,我覺得在「 部落青年地方創生實踐」時間聽到的奮鬥故事,其實也讓我很震撼。除了被他們創業的衝勁、熱忱渲染到之外,也發覺到團隊堅持理念的頑強,摻雜著守護文化的執著與韌性。
「沒有在那種脈絡下生長,很難感受背後的體驗厚度。」這是當天聽到印象很深的一段話。
儘管如此,我認為阿改團隊力求在民眾與在地居民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點。他們深知認識太魯閣族的真正方式不應該是透過傳統舞蹈體驗,而是更進一步地走進街頭巷尾,聆聽耆老們滔滔不絕地講述部落或族人的故事,或者是帶領我們沿著溪流尋訪童年時的秘密基地,邀請大家到田地採集樹薯,然後一同回到營地製作當晚的甜湯料理。
這些體驗使我們得以直接感受到太魯閣族人的休閒娛樂與日常生活。與其只是在一群人中牽著手,跟隨著音樂的節奏擺動身軀,我覺得實際親身參與並動手做的經驗更令人難以忘懷。我認為他們不僅打造了「100 % 共同創造」的氛圍,讓人們可以親身體驗並投入當地文化之中,更實際參與走訪部落居民日常生活的環境,讓每位參與者都能在活動中找到文化締結產生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