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麵包店賣飯糰》讀書筆記

思考技術=橫向拓展+垂直加深

Peggie
May 23, 2022
Photo by Alison Pang on Unsplash

▌書籍摘要

作者柿內尚文(Kakiuchi takafumi)在 ASCOM 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編輯部總監,他認為「思考是任何人都能擁有的最佳武器,只要掌握了這個武器,活用『思考技術』,許多結果就會截然不同」,因此他整理了自己如何練就功夫的方法。

Photo by mohamed hassouna and Nick Karvounis on Unsplash

▌為什麼要在麵包店賣飯糰?挪用法的精華在這裡!

好好笑,當初在圖書館瀏覽的時候,就是被這本書賣得關子吸引!完全不懂為什麼「麵包店會想賣飯糰?」xD 作者說,大部分的人一定認為麵包店就是提供美味的麵包,所以會吸引那些不想自己動手做、但熱愛麵包的人,那如果「麵包店做飯糰,到底會開發出什麼樣的產品?」是不是一向更有挑戰性的任務xD 因為這樣充滿魅力的名字,透過挪用概念產生價值的商店非常多,像是「法國料理主廚製作的咖哩」,或是「串烤店的人氣拉麵」,都是很經典的例子。

▌開場提問:該如何在紐約推廣明太子呢?

餐飲店想在紐約販售明太子。不過紐約人沒有吃生魚卵的習慣,而且大家都覺得生魚卵很噁心。

\該如何在紐約推廣明太子呢/ \該如何在紐約推廣明太子呢/

Photo by Patrick Tomasso on Unsplash and wikipedia

這是書本開場提出的其中一個問題,再看到這個提問之後,我是這樣想

  1. 【思考】紐約人是沒有吃「生魚卵的習慣」,所以在紐約這塊市場中,應該可以簡單分為:有吃過且願意繼續吃(比例很少)、有吃過但不願意繼續吃(這部分將不會是討論的範圍)、沒吃過但不敢嘗試(這類人很能要感受到推薦,才願意跨出心坎),以及沒吃過但有意願嘗試(主要鎖定的對象)
  2. 【確認問題】那如何讓「沒吃過但有意願嘗試」的紐約人,跨出第一步呢?
  3. 【提問】有沒有可能透過試吃活動,體驗式行銷的趣味方式,打動這類型的族群呢?或是,在某個機會的過程中,向他們描述咀嚼生魚卵的口感,讓他們對於未知的食物能有更多想像,願意突破心防?不過這又會思考到另外一個問題xD 要怎麼找到這群對象,並藉機告訴他們呢?
  4. 【解答】美國人通常很推崇法國料理,可以選用「博多 辣魚子醬」這個名稱銷售!書中特別註明,這是來自紐約曼哈頓的博多料理店真實故事。

▌思考三重點

  1. 思考=橫向發展+垂直加深
  2. 思考≠已知的事物
  3. 思考=邏輯性思考+非邏輯性思考

▌橫向拓展:思考可能性

  1. 【加乘法】:搭配兩個或兩個以上看似不相干的詞彙,把他們湊和在一起
  2. 【串珠聯想法】:連結有出現過的、想像到的,且能互相關聯的詞彙
  3. 【挪動法】:重新發現原有的價值,不改變原本的東西,但給予新的定義(這個方法的重點在價值,如何把價值極大化,甚至扭轉乾坤,可多嘗試!)
  4. 【擺脫二選一】:我兩個都要,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5. 【如果有就好了】:拋棄現實因素,天馬行空一下
  6. 【整合法】:收集 → 規則化 → 整合

▌垂直加深:思考本質性的價值

  1. 【三百六十度分解法】:充分了解事情的正反兩面
    我覺得這跟思考大師愛德華.狄波諾(Edward de Bono)提出的「六頂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不謀而合,意思是如果面對問題、苦無解決方法時,可以嘗試將想像自己戴上不同帽子(e.g. 白色代表中立客觀、綠色代表創意巧思、黃色代表積極正面、黑色代表謹慎負面、紅色代表直覺情感和藍色代表統整控制)執行不同的思考任務,充分藉由換為思考的方式,思考問題的不同面向。
  2. 【正向價值法】:把原本的劣勢用正向的角度解讀後成優勢
  3. 【自我、他人、社會】:綜合三者的興趣取向,找出重疊處,是一種提升說服力的方法
  4. 【雙六法】:有點像小時候自己繪製迷宮書或是藏寶圖,因為設計人是自己,所以可以掌控大權,俯瞰起點到終點之間的路程規劃,了解下一步
  5. 【找出真面目】:有些東西的概念很模糊的時候,可以試圖讓潛意識裡的東西具體化,那如何具體化呢?可用「比較」這樣的過程,找出相異之處
  6. 【標語法】:語言化就是一種思考!平常要拓展自己的詞彙庫

▌結語:思考時間、思考習慣

這本書提供一些思考的方法,覺得整理得很清楚,但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一開始的兩個開頭提問非常吸引我,也花一些思考並記錄脈絡,但以為中間或是後面會有更多的思考練習xD 但幾乎沒有~ (因為前面問題真的很有趣,帶給我太多想像哈哈哈)不過期末將至,覺得做報告的時候,可以多花一些時間思考架構、邏輯,用不同面向去切入與拓展。

--

--

Peggie

Culture | Sustainability | Study notes | All you need now is little imag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