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救贖》讀書筆記

The Soil Will Save Us: How Scientists, Farmers, and Foodies Are Healing the Soil to Save the Planet

Peggie
Apr 9, 2022
Photo by Jan Kopřiva on Unsplash

▌書籍摘要

作者 Kristin Ohlson 住在全球最環保、全美國最重視永續發展的城市—波特蘭。除了有蓬勃的小農經濟生態之外,還有全美環保法第一的 Lewis & Clark Law School。這本書主要是敘述拉爾(科學家)和他的同事發展出一種粗略的方法,能夠估計土壤到底失去了多少的碳,並與世界各地的試驗場合作(e.g. 非洲、印度、巴西、波多黎哥、冰島和俄羅斯)。從而,學習讓土壤保有碳份量的同時,理解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聯,尋找土地管理的適當措施與土壤類型的完美組合。

「世上只有一體的土壤、一體的植物、一體的動物,還有一體的人類,因此全球只有一個保育問題,也就是土地病理學。」

Photo by Ivan Bandura and Dylan de Jonge on Unsplash

▌前言

這學期我修了一門與環境相關的課程,因為對這個領域不熟悉,所以決定上網搜尋書籍。最後,我根據跳出來的評價推薦,選了一本書來閱讀。事實上,從書籍的介紹就可以看出,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

換句話說,作者在撰寫這本書之前,花了多年時間追蹤一些科學家、碳牧人和碳農的活動,參與研討會,並購買小農的產品。書中引用大量科學數據和對話討論,提升其公信力。因此,我前前後後花了幾個星期才讀完這本書。

總之,這本書讓我開啟了一扇全新的綠色世界之門,特別是書中提到的許多與碳相關的案例都非常有趣。

聆聽 350 Taiwan 全球環境行動的校園演講

▌碳去哪裡了?

現代的機械化工具把土壤壓得更緊實,意思是必須要犁得更深,才能鬆動土壤,而一旦有更多的土壤被翻起,這些被暴露在空氣中的土壤碳,接觸到氧,隨即會變成二氧化碳,飄散至大氣中。

▌什麼是碳交易?

碳交易是《京都議定書》裡為了促進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採用市場機制所建立的溫室氣體排放權(減排量)交易。那到底有哪些被要求減排的溫室氣體呢?分別為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4)、氧化亞氮(N₂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這六種,其中以三類氣體(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造成溫室效應的能力最強!

傳統上溫室氣體交易往往會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量單位,稱為「碳交易」又稱為「碳交易市場」(Carbon Market),不同企業所處的國家、行業,所延伸出的技術、管理方式上會有不同;同理,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也並非一樣。

圖片來源:由世新大學「二氧化碳與能源發展科普推廣計畫」製作

▌從北美、非洲到澳州的案例故事與啟發

  1. 非洲全方位管理中心—牛隻來了
    目標是「定牧」或「全季放牧」—一開始先要求農人和牧人敘述自己最深沉的文化、心靈和物質價值觀,說明他們希望有怎麼樣的生活,並且判斷怎麼處理土地,才能夠支持這樣的生活。所以回過頭來必須要檢視管理工具(e.g. 火、科技、休耕)的使用情形,然後盡情地讓家畜在田野上奔跑與覓食。
  2. 伯利郡含碳的健康土讓
    把田分成兩半,一半使用肥料、一半則選擇不用。而在四年之後,沒用的那一半表現得比另一半好,顯然不耕耘、種植非單一的覆蓋植物與偶爾讓牛隻闖入吃殘餘的作物等作法,產生了綜效。所謂的覆蓋作物( 參考 Wikipedia 描述:常見的有蠶豆、野豌豆、紫苜蓿等),是指農民用其他作物來防止侵蝕和逕流,透過葉片來接住雨滴,避免雨滴直接打散土壤顆粒;這樣也能吸引授粉者,提供良好的棲息地給需要的昆蟲或動物,維持地面上的生物多樣性,除此之外,覆蓋作物能夠確保在非經濟作物的耕種時間以外的時間,土壤能夠維持生物整年有東西食用
  3. 澳洲的碳農業倡議,影響「美國碳農」公司的創立
    2012 年澳洲工黨執政時,「潔淨能源排放計畫」對澳洲最大的排放者(為能源公司、運輸公司和其他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的工業),抽了每噸 23 美元的碳稅。當時澳洲的「碳農業倡議」讓農業學家有機會藉由事前的儲存碳,或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抽到一些稅,同樣的想法進一步影響到美國,促成了「美國碳農」將碳權當作商品的運作模式商業化,督促許多人願意付出、升值土壤中的碳含量,抑或是選擇透過直接購買碳匯的方式,彌補碳足跡的排放。
Illustration by Rosina Gavrilash from Ouch!

▌跨國行為者、影響決策途徑到協定談判

環境議題往往跨越國界、跨越學科,舉凡社會、政治、倫理、大氣、經濟、法律或生物,形塑多變、複雜與緊密的議題領域,有別於傳統學者討論的地緣政治,全球環境議題充斥著空間、時間及科學不確定性的特點,帶給學習者高度的討論空間。在閱讀這本書各章節內容的時候,作者利用故事性的撰寫手法,描述其本身的經歷、閱讀的書籍和論文摘要。

雖然對這個領域還是不熟悉,但有感覺到慢慢地累積一些知識。以前對永續發展的認知只有大家熟悉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社會影響力 Social Impact(SROI),但我知道近年來不管是學術界、工作場域或是生活周遭,充斥許多永續有關的概念,好比說循環經濟、永續供應鏈管理、人權盡職調查、碳揭露專案(CDP)、綠色債券、赤道原則、道瓊永續指數(DJSI)、GRI準則(GRI Standards)、氣候變遷相關財務風險揭露(TCFD)—這些多少有聽過,但沒辦法很完整的用話語闡述哈哈,所以說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結語

雖然這本翻譯書讓我在閱讀上會覺得前後有些不連貫,也許如果當初直接閱讀原文版,就能避免這些小困擾哈哈,但不至於影響整體的閱讀理解。總之,對我而言書籍的案例與陳述,字裡行間讓我能感受到遠在不同區域的小農故事,強化了平時學習的概念內容,我也相信還有很多的對話與故事在其他區域上演著,需要更多人的投入與認同。

▌實習閱讀:2050 淨零排放趨勢下 台灣能源發展之挑戰與因應

最近在實習辦公室閱讀的刊物是 4 月份的台灣經濟研究月刊,討論的內容為碳排放議題。環境議題近年來已經成為各國高度矚目的政策,2021 年不只是國際社會的氣候轉捩點,更因為國際能源總署提出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圖報告、2021 年的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UNFCCC 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宣示未來十年必須顯著的減少碳排放量、減少使用煤炭的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已開發國家承諾會為開發中國家籌措更多資金,以幫助它們適應氣候變化,從而加速推動國際與政府的執行計劃。因此,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工作場域,氣候變遷承諾、能源轉型及產業輔導等議題都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

--

Peggie

Culture | Sustainability | Study notes | All you need now is little imag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