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努力」-- 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過程中的態度,有時也是一種簡單卻有些模糊的註解。然而在某些時候,「努力」這兩個字所背負的重量,是那些勇敢、不輕易低頭,還有怕輸在某一刻的自己。
《別輸在只知道努力》是曾任職三星、阿里巴巴與 LINE 公司的 90 後外商副總許銓,透過第一人稱視角、著重在職場體悟和異國文化特色所撰寫的,藉由清楚的思路分析,讓讀者能從字裡行間反思本身的情況,進而擘劃或調整未來的職涯發展。
▌在講座中慢慢釐清自己的問題、學到如何以系統性的方式表達
有幸參與到( 8/26 )《逐浪世代》的這場線上演講,是 Skyline 國際平台辦理的其中一場講座,希望藉由講師的經驗分享,讓許多在職涯領域上存有疑惑的學生或上班族,能在講座中慢慢釐清自己的問題、學到如何以系統性的方式表達本身的能力和優勢,甚至在人生的選擇方向上有新的領悟。
▌講座重點歸納:
一、 3W2H — 4種思維與2種實際演練,釐清想要的目的地與如何開始規
(一)第一個W,是 WHY — 價值排序
(二)第二個W,是 WHERE — 三維定位
(三)第三個W,是 WHERE — 目的 vs. 地,三類公司
(四)第一個H,HOW — 追蹤進度
(五)第二個H,HOW — 三的三次方
二、實習、工作與轉職的內容分享與建議
(一)關於興趣與工作
(二)關於產業之間的選擇與一些優缺點
(三)轉職的技巧與困難之處
(四)大學生實習與跨領域學習的經驗傳承
▌進入內文:
一、 3W2H — 4 種思維與 2 種實際演練,釐清想要的目的地與如何開始規劃
會來聆聽這場線上分享的參與者,多少都呈現在不滿意現階段的自己、對未來有些迷茫的狀態,又或正計畫著想要轉職或前往其他國家工作,因此盼望藉由講者的經驗,能給予一些啟發。不論如何,相信每個人心底都有一個聲音,也許它還不是最終的答案,但要先知道想要的是什麼?為什麼想要?哪些對你而言是重要?哪些是必要?也可以試著想像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一)第一個W,也就是 WHY —價值排序
WHY,這個疑問詞,主要是為了挖掘每個人在選擇工作時會考量的價值,並依序排列出重要性,最後再根據本身的答案,框選出符合嚮往的公司所對應的價值順序。舉例來說,有人認為他在找尋工作的價值觀上依序為薪水、名氣、升遷空間、距離居住地的遠近、發揮舞台、公司文化與老闆的脾氣,但列完這些心裡的評分標準之後,再把有意要發展或轉職的企業拿出來配對。
講者是透過表格的方式做分析,由上而下分別是重要性、價值理念與企業的配對欄。因此,當自己看到表格最終模樣時,可以了解到自己想要的樣子。
(二)第二個W,也就是 WHERE — 三維定位
這個名詞乍聽之下有點抽象,不過看下面的圖片就能比較了解。不管是個人還是公司,在環境裡主要都是由三種名詞所構成,分別是市場、職務與產業,而他們分別是X、Y、Z的其中一方,在空間裡形塑並延展著,彼此環環相扣,密不可分。
講者也說到,當公司在收到不同應徵者的履歷之後,往往必須考量應徵者的能力與經歷能對公司帶來最大效益。同時,身為應徵人員,該如何在實力不分上下的同儕之間脫穎而出?如果只是憑藉著埋頭苦幹,實力會如何被看見嗎?其實,相信每個人每天都不斷在成長,也許是透過不停的練習,或是參與工作以外的演講或論壇以拓展自身的能力,而這些日積月累的習慣會形成每個人現在的樣子。
平時,就應該常常重新檢視自己,看看本身是否比去年、上個月,或是上星期還要更進步;透過回頭看的機會,得以明白未來有有哪些部份是要精進的。不過講師提到,假設不小心在電梯裡巧遇某個對你而言重要的人物時,這樣反覆的練習也許可以在關鍵時刻,足以適時並從容的展現自己,好好發揮「說故事的能力」,藉由「淺顯易懂、外加容易記憶」的要點,就有成為轉職關鍵的機會--而這是需要一直練習的(詳見後面的「三的三次方」架構圖)。
(三)第三個 W,是 WHERE — 目的 vs. 地,三類公司
如同最前面的疑問句,每個人想要的目標與目的地不盡相同,沒有所謂誰對誰錯。講者目前主要是經營東南亞的電商市場,而過去的經歷也有許多是在海外的部分,因此在這階段陳述的目的地,就以較大的篇幅描繪海外的市場與文化。
首先,講者認為在出國之前可以透過多和不同朋友聊聊的方式,藉以了解公司的職場天花板是不是適合自己,或是能在講者所經營的粉專上的 chatbot ,測試自己適合去什麼地區工作並會說明原因!會這樣說是因為每個地區的文化風情與實際的薪資水平等不太一樣,舉例來說,如果較能接受高消費模式的話,新加坡是一個選擇;如果想要在強度較強的競爭市場中好好學習,從中賺取較多的錢,那美國與中國可以參考看看(薪水沒有上限,但生活花費也相對較大);至於想存較多的錢、鎖定生活花費(跟美國相比)沒那麼高的國家,這樣的話是適合前往新興市場的環境試試看的,不過相對在基礎建設上就不會像歐美國家一樣先進。
不難發現的是,講者最後的選擇是新興市場,考量到他自己設定的價值,以及決定的市場特性、優缺點,能從中追求到他嚮往的環境與報酬。
三類公司。想要在海外公司謀得一份工作時,要考慮的層面很多,講者分享他長年以來觀察到的一些現象與機會:
1. 本地公司:基本上要進入這類型公司比較困難,除非有專業技能,例如:程式語言,否則在條件之一--語言能力--不足以與當地人競爭的情況下,很難拿到 offer。
2. 歐美商的在地分公司:基本上也是需要技術大神。
3. 陸資台資的在地分公司:薪水通常會比較好,而且有外派的機會。
補充說明【公司與職務內容徵求的階段】:
假設公司今天要在某個國家設置新據點,會針對以下不同階段有大概的職務需求:1.初步階段:搞懂當地稅法規定、與合作夥伴打好關係(此階段通常聘請BD)
2.營運階段:過了一開始的煎熬,目前就是為了營運做拓展(此階段需要業務)
3.擴大階段:把當地名聲打起來(此階段需要行銷人才)
(四)第一個 H,HOW--追蹤進度
開始執行一件事情前,最重要就是要「選定目標」與「擬定策略」。舉例來說:想要前往哪一個國家工作?想要多久之後前往當地工作?喜歡或是希望的產業類型是什麼?目前有優先考慮哪些公司?是否有認識公司內部的人員?想要爭取工作的機會是內推還是依循一般管道投遞履歷?這部分要考量的層面很多,而且還必須根據實際情形不斷做調整,並隨時準備好,因為不會知道對方什麼時候要約你線上面試,或是需要做什麼測試,以便更瞭解應試者的過往經歷、能力與特質。
但爭取機會的人遠比想像中還多,要如何脫穎而出?除非個人履歷非常亮眼,要不然很難讓人資在第一眼就注意到,也沒時間詳細瀏覽所有求職者的內容。因此,講者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認識的朋友,以內推的方式。
投遞履歷的方法:內推>獵頭>媒合網站
如果想要的產業與公司沒有認識的前輩,講者推薦可透過社群的方式(例如:XChange ),從中認識不同領域的夥伴,也了解不同領域的人應具備的能力與特質。
(五)第二個H,HOW — 三的三次方
不管是在投遞履歷還是進入到面試的關卡,最重要的就是讓面試官認識,如果單憑著傳統的自我介紹方法、流水帳一樣的陳述,其實很難讓瀏覽者或是聆聽者在極短的時間內,留下深刻的印象,畢竟同時間要爭取機會的人那麼多,要如何讓面試官有系統地聽到融合並精簡過的經歷,就有賴事先以「三的三次方」的方法做整理,在這個 HOW 中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過去職務名稱*3、工作內容陳述*3,以及遭遇的困境與如何解決(包含一項困境、兩項解法)*3。
填寫完屬於自己的「三的三次方」分類之後,可以發現這樣的「類樹枝圖」,能夠讓自己甚至別人一目瞭然主要的經歷,也不容易因為緊張而遺漏任何重要的細節,或是事後才發現沒有完整的表達故事的來龍去脈,因此喪失重要的機會!
【技巧方面的提醒】
工作內容加以精確陳述:如果曾擔任粉絲專頁的發文小編,負責團隊主題的視覺化設計與排版、文字編輯與行銷推廣,那「社群行銷」這四個字,是可以方便讓面試官在一長串的文字或是介紹中,易於取得的關鍵字。量化實際的經歷:在過去的實習經歷中,擔任什麼職務、做了什麼工作,如果可以直接向對方說明曾經在負責的項目中,你負責的產品的「市占率為多少」、「營收又是多少」,會讓別人有深刻的印象和具體的了解,有效地吸引別人的目光。STAR原則:主要是透過清楚的架構,幫助人們具體的陳述過去的經歷,在 Situation(情境)、Task(任務)、Action(行動)和 Result(結果)這四個面向的提點下,擴展內容的寬度與深度,同時也能適當的聚焦在重要的環節上,避免敘述過多的廢話。
二、實習、工作與轉職的內容分享與建議
(一)關於興趣與工作
講者認為每個人的觀點不同,這方面他無法給予過多的建議,只能提供他自己的做法與想法。就如同前面所說的,在列出本身的價值理念並加以衡量之後,會找到相對適合的企業,而講者自己在30歲以前的價值排序很明確--希望能賺取一些錢,因此考量的點就比較沒有著重在興趣與熱情的方面。
(二)關於產業之間的選擇與一些優缺點
傳統金融業與科技業是現今許多大學生畢業時猶豫的領域,儘管能受到的環境氛圍與企業文化不太一樣,但共通點就是薪資相對而言較好。如果說的更詳細一點,傳統金融業的職涯藍圖是比較侷限的,但工作內容也相對較單一與穩定;另外一方面來說,軟體科技業之所以吸引人,是因市場裡充斥著日新月異的風格、提供跳躍式成長的職涯選擇,不過如果跟不上時代的浪潮與腳步,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三)轉職的技巧與困難之處
基本上轉職分為三種:第一是「同產業同職務」的變換,第二是「同產業不同職務」的轉變,而最後是「同職務但不同產業」的更動,聽起來像是繞口令,但其實上述三種名詞的背後還是有差異的。話說回來,當有轉職的想法時,應該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想要在工作上做調整?是因為學習的環境受到限制?目前報酬無法滿足個人的期待?還是在家庭的層面上有其他的考量?
在演講中有聽到,講者自己的想法是在畢業後、進入社會的初期,假設對於所處的產業環境仍不夠確定,可以多嘗試不同的公司、了解哪一間更適合自己;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年紀越大、轉職所需付出的成本越高,因此相對不建議。
(四)大學生實習與跨領域學習的經驗傳承
講者大學期間讀法律,不過在大二大三時就意識到自己不想考司律,並在一連串的嘗試與活動之餘,發現對行銷公關產業有興趣。當時許銓的作法是在傳播學院旁聽課程,了解產業概念性的觀念;在大三時投了 20 家公司、最後拿到 7 個 Offer,並選擇了精英公關作為了解產業的起點,而這樣的歷練讓他日後得到進入奧美集團的實習門票。
對於有意跨領域的人,講者建議可以和特定領域的人多聊聊,不一定是要參與相關課程,但至少要對領域有更多的認識,從中了解是不是適合自己。當然也推薦多參與競賽,累積實戰經驗與跨校交流的場合,除了能開拓本身的視野,也能把過去的經歷堆疊起來。
kentuckies , flickr. CC BY-SA 2.0
▌後記與心得
其實之前在政大徵才月時就知道 XChange,不過是因為聽了這場演講才對許銓過去經歷有更多的了解,也從中把過去明白與不明白的觀念全部串連起來,並試著在大學即將畢業之際好好停下腳步更認識自己。
▌關於許銓
政大法律系畢業。大學期間參與許多不同類型的活動,從中發現自己在公關行銷領域的興趣,先後成為奧美實習生、Google 第一屆校園大使、三星儲備幹部,後來也成為 Line 團隊的一員,並號召成立 XChange,爾後在雪豹科技擔任商務開發資深經理。如今他是阿里巴巴旗下東南亞第一大電商品牌 Lazada 的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