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亂想的爆發力(Tinker Dabble Doodle Try)》讀書筆記

Peggie
10 min readMay 27, 2022

--

「乍聽之下,分心像是個負面的動作,但是如果用手電筒來做比喻,專心和分心是兩套不同的設定,專心是貼近光束,可以照亮正前方的路;分心是範圍寬廣而遙遠的光束,讓人看到邊緣視野。結合兩者才能讓我們的電池使用量維持最久,而且能夠讓我們在黑夜裡更清楚自己的方向。」

Photo by Lians Jadan on Unsplash
Photo by Brooke Lark and Ben Eaton on Unsplash

▌書籍摘要

作者斯里尼.皮雷(Srini Pillay M.D.)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畢業的精神科及腦部影像研究者,他在透過大量的醫學研究、諮商個案及有趣的故事,說明身心、大腦如何在「專心」與「分心」之間切換合作。尤其創造力往往需要腦中快速而無意識的 reorganized,刺激腦中的 DMN(Default Mode Network,預設模式網路,是一種特殊的神經迴路,主要是發呆或做白日夢時會變得活躍)正常運作,它可以有效減少心智疲憊、困頓,讓大腦恢復思考,因此作者以「修補」、「淺嚐」與「塗鴉」三大技巧,說明大腦的功能與運作,並傳授活用的小撇步。

DMN(Default Mode Network,預設模式網路)

如何在分心的情況下,啟動身體進行細微的調整?

作者說,「分心是放鬆腦部的過程,讓腦部可以在你需要隨時待命、重新調整、協調配合,以及創造創意」,這並非一廂情願的妄想,而是整體經過驗證的神經學。以下是一些腦中重要神經的介紹:

  1. DMN 包含:內側前額葉皮質與後扣帶回皮質
    DMN 包含兩個腦區,一個是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另一個則是後扣帶回皮質(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CC),這兩個腦區之間有著強烈的連結,並且獨立於大腦當中的其他網絡
  2. 恢復前額葉皮質活動,會如何?
    重新恢復思考的能力,減少疲憊,提升長期記憶和迴響的相關經驗能力,並且連帶影響 DMN 的活動。
  3. 深度分心:啟動「社會連結」
    DMN 可以完成的事情,包含專心和分心的共同合作。而分心迴路可以觸及人們記憶裡的深處,把過去與現在時刻連結起來,也就是所謂的「社會連結」(social connection),意思是說要發掘自己的特質,深度把腦連結接軌到當下的自我,影響到更多的事物。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靠近大腦前側的部分為內側前額葉皮質,大腦後側的部分是後扣帶迴皮質。
圖片來源:《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高寶出版

▌切換成分心模式

  1. 建立修補時刻表
    建議可以每45分鐘,保留15分鐘的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情;也可以安排每個星期有一天,好好留白,暫離工作或讀書的筋疲力盡。
  2. 運用身體
    某些活動可能讓人更專心或分心,好比說健走。
  3. 冥想
    「透過冥想,我們能進入到一個專注及定心的狀態並緩解焦慮。此外,冥想除了能平衡腦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進而保持心念上的寧靜,同時也能提供一個仔細聆聽內在聲音的機會,幫助了解自我,將自己從焦慮中帶回當下及學會與自己獨處。」書中提到的冥想種類很多,我覺得可能都有些難度,但我覺得最基本就是閉上眼、用聽覺仔細感受。
  4. 做白日夢
  5. 跟自己說話
    書中說有許多研究顯示,重新建構對自己的想法,即使是不發聲的進行也很有價值。
  6. 想像、走神與遐想
    想像是指說對於未來,或是對於某個情境會如何處理,藉由「要是這樣的話…那麼就」的假設句做發想;走神是讓心思隨意遊走,透過心思地漫遊來訓練分心迴路的展現;最後是遐想,是指說告訴別人未經自我審核的想法,像是假設性的、奇幻的,往往會出現在創業家或是科學家構想計畫的初期階段。

▌如何啟發創造力?

  1. 從具體思維到流動思維
  2. 允許每天有混沌的時光:延遲而後行(delay and deliver)
    由 NIDCD 所贊助的科學家發現,當爵士樂手致力即興創作(improvisation)時,腦中涉及監視個人表現的大部分區域關閉了,同時一個小區域,涉及組織化的自發性思考與行為(self-initiated thoughts and behaviors),在此時會高度活化。
    科學家認為,這個與數種相關模式很可能是腦部致力於高度創造性思考的指標。該研究邀請 6 位受到高度培訓的爵士樂手躺在 fMRI 掃描器裡頭時,得在二種局面下彈奏 keyboard。(fMRI 是種成像工具,可以測量流經腦部不同區域的血液量,在此作為評估神經活動量的方法。)
    研究發現,即興表演與廣泛關閉側邊前額葉皮質(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PFC)有關。(如圖一)
  3. 練習抽象思考:符號化(symbolization)
  4. 分割思考:零組件分類法(generic parts technique)
    You’re given two steel rings and told to make a figure-8 out of them. Your tools will be a candle and a match. Melted wax is sticky, but the wax isn’t strong enough to hold the rings together. What about the other part of the candle? The wick. The word implies a use: Wicks are set afire to give light. “That tends to hinder people’s ability to think of alternative uses for this part,” says McCaffrey. Think of the wick more generically as a piece of string and the string as strands of cotton and you’re liberated. Now you can remove the wick and tie the two rings together. Or, if you like, shred the string and make a wig for your hamster.
  5. 淺嚐(dabbling):短暫但深刻離開舒適圈,勇於嘗試,會在往後收穫
    這點我覺得自己有一直在嘗試,也是書裡敘述最有感覺的一段。
  6. 身體的創意:遠距聯想的測驗(Remote Association Test,簡稱 RAT)
    The box study: given three clue words (for instance, “measure,” “worm,” “video”), students were asked to generate a single word that relates to all three (“tape”). By random assignment, some students were directed to sit inside the box, others outside it. And the 20 percent differential in creativity was the result, in favor of the “outside” group.
圖一:圖片中所顯示的藍色區塊,為活性被抑制;呈現橙黃色的部分,則為活躍狀態。在即興彈奏爵士樂曲時,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和外側眶額皮層的活性被抑制,而內側前額葉皮層則變得更加活躍。

▌動態學習:從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成為思考者與問題解決者,運用批判性思維的技能構想我們未知但有必要知道的事物

  1. 搞砸之夜(Fuckup Nights)
  2. 亮工學園(Brightworks School)修補學園(Tinkering School)
  3. 英國心理學家 Jackie Andrade 的枯燥乏味錄音實驗
  4. 衣索比亞的「一童一電腦(One Laptop per Child)」計畫
  5. 發展健全的心理重心(psychological center of gravity):反思與連結
  6. 從失敗反彈:彈簧圈再生理論
Nicholas Negroponte, founder of the MIT Media Laboratory, describes how the One Laptop Per Child project will build and distribute the “$100 laptop.”

▌擺脫困局:自我覺知意識(autonoetic consciousness)

「主要是個體對自己的生理屬性、社會屬性和心理屬性及其狀態的認識和了解,其中包括對自己的身高、形體、容貌,在社會關係中的角色、地位、權利、義務,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智力、性格、氣質、需要、價值觀等方面的覺知或意識。」能夠觸及不同區塊的神經纖維,當分心的程度越高,發光就越明亮,也就是過去與未來的連結就能更清晰。

▌結語

之前跟 C小姐的線上讀書會,他介紹了《心智拼圖》這本書,也是我第一次接觸神經科學相關的實驗與概念,很意外的是,當時她額外補充的一些神經腦迴路圖片,竟然讓我在閱讀這本書時,馬上連結到當時一些概念(一直沒有特別去記),讓我在整體閱讀過程很順很舒服,我想是因為有些關鍵字已經留在潛意識了吧xD

後來發現書籍提到不只是神經科學的內容,也有很多與「認知心理學」有關,其又牽扯的電腦科學、資訊理論、語言學等領域,從而思考人類心智歷程的架構及發展 — 但這些領域對我而言,還很陌生,哈哈。

▌Reference

  1. Stumped by a Problem? This Technique Unsticks You. (2012, March 6). Retrieved May 27, 2022, from http://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index.php/news/releases/stumped-by-a-problem-this-technique-unsticks-you.html
  2. Neural substrates of spontaneous musical performance: an FMRI study of jazz improvisation. (2008, February 27). Retrieved May 27, 2022, from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301756/
  3.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With Our Bodies And Our Brains. (2012, March 12). Retrieved May 27, 2022, from https://www.npr.org/sections/13.7/2012/02/29/147646374/thinking-outside-the-box-with-our-bodies-and-our-brains

--

--

Peggie

Culture | Sustainability | Study notes | All you need now is little imag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