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參訪】國定圓山考古遺址導覽|活動記錄

Peggie
Feb 15, 2024

--

▌前言

偶然注意到圓山遺址的導覽資訊時,基於好奇心,想一睹中學歷史課本讀到的圓山遺址是長什麼樣子,因此報名參加。

在圓山這個區域,積聚大量的貝殼與其他生活遺物,古蹟保存與歷史研究是我們能夠窺探過去的窗口,對於瞭解古代人類的生活狀態及文化有重要的參考與研究價值。

▌圓山遺址介紹

遺址導覽開始前,導覽員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是否知道臺灣第一次發現的遺址是在哪裡?」因為我們正站在圓山遺址之處,大家以為這裡即為首次發現的地方,紛紛異口同聲地回答。

導覽員補充解釋:「實際上,於 1896 年,日本學者是在臺北士林的芝山岩發現了一處史前遺址;隔年,才在圓山發現了一處貝塚,從那時起,相關的考古研究才正式開始。」

數千年以前,在臺北盆地尚為湖泊時,圓山是湖邊的小島,而有些人便在豐饒的土地居住下來,開始種稻、漁獵、製作器具、進行貿易,然而後來他們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裡。

在日治時期的考古發掘中,證實圓山曾有史前人類活動的痕跡,也在山腰發現的貝塚中,注意到有大量半鹼性與海棲性的貝殼,包含烏蜆殼、蠔殼、鐘螺殼和川蜷螺等,顯示出這些是史前人類食用後丟棄的殘骸。

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的考古發掘中,上層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與角器等物品,被定名為圓山文化,而在下層則發現了「繩紋陶」,被命名為繩紋陶文化,又稱大坌坑文化,是臺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但自日治時期以來進行之各項工程已造成大部分的破壞。

在當天的導覽活動中,我發現參與民眾的年齡層很廣,從學齡前的小朋友到拄著拐杖的老奶奶都有,確實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年齡層的廣泛意味著這場導覽活動具有普及性,對於學齡前的小朋友來說,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與考古學實地考察的接觸,盼望能啟發他們的好奇心,並在日後閱讀到相關文獻時更有感觸;而對於拄著拐杖的長者來說,則可能是一次深度的討論機會,藉由導覽者的引導,讓他們能夠在聆聽歷史故事之餘,對社區建立更深厚的感情。

辦理導覽的場地:圓山綠化教室

▌圓山兒童樂園

隨後,導覽員帶著大家離開圓山綠化教室,沿著遺址區塊導覽,便來到圓山兒童樂園區域。

兒童樂園建於日治時期 1934 年,當時名為「兒童遊園地」,為臺灣唯一一座公營兒童樂園;隨後,於 1958 年改為「中山兒童樂園」,現在大家熟悉的木柵動物園當時也在圓山區域,可想而知是臺北市熱門的觀光景點。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中的珍貴照片,慶祝兒童節兒童們在圓山兒童樂園過佳節

圓山兒童樂園於 1984 年讓遊客們透票命名,再改名為「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園區共分為三大部分:「昨日世界」、「明日世界」及「遊樂世界」。小學時期,「圓山兒童樂園」的戶外教學活動是很多人的回憶,由於牽涉到古蹟保存及河川行水區的原因,故在 2014 年宣布結束營業,樂園裡面有七彩繽紛的摩天輪、快樂的音樂旋轉木馬、緊張刺激的碰碰車,以及在空中徜徉的輻射飛椅都是許多人心中的重要回憶。

後來「兒童新樂園」遷至士林科博館附近,原址在低度擾動的原則下整理環境,重新開放綠地並改名為「圓山自然景觀公園」。

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過去販賣門票之處
如今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的「昨日世界」一景,成為民眾休憩的場地

▌心得

社會對人類學、考古學,甚至是環境保護的認知,仍舊是有侷限的,是受限於某些族群的,在價值觀不夠多元的情況下,主流媒體所呈現的趨勢也會間接影響學生在選擇大學科系時所受到的影響,塑造他們望向遠方的座標與方向。

對比而言,日本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基於「地方知識」的「社會想像」,形成獨特的古蹟與觀光景點,背後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可能是日本社會在尊重地方文化與傳統價值觀方面的深厚根基,政府與居民對於古蹟或遺址的用心保存及觀光活動的推廣,展現出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視。此外,日本社會在教育體系中強調歷史與文化教育,讓年輕人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並尊重自己的傳統。

「文化遺產之所以有意義,是被當代人『賦予』的。其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這份脈絡、在於人和文化資產間的『關係』。」 — — 《文化遺產保存的關鍵是什麼?考古專家:保存「人」與文化遺產間的關係》

在文化保護概念缺乏的地區,遺產的價值失去連續性,也會影響社區的認同與緊密聯繫。

▌參考資料來源

  1.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2. 國家文化資產網:圓山遺址
  3. 國家文化記憶庫:慶祝兒童節兒童們在圓山兒童樂園過佳節
  4. 英國 Battle 遺產觀光符號的建構與展演

--

--

Peggie

Culture | Sustainability | Study notes | All you need now is little imagination.